黄龙洞发现真龙
湖州黄龙洞的简介
黄龙洞直径14.8米,垂址深度37米,洞底生风,寒凉透骨。洞周山崖上多摩崖石刻,有黄庭坚、苏东坡、杜牧、赵孟頫等名家真迹,其中刻于巨石“丈人峰”上的四个大字“黄龙洞天”,系明朝四十三代汉嗣天师张宇初题写,可见黄龙山茅宫属天师道派。下黄龙洞,竟是“仙境尘寰咫尺分,壶中别是一乾坤。”出现一座流光飞彩的神秘宫殿,这便是黄龙宫。
湖州黄龙洞的介绍
黄龙洞原是道教洞天福地,唐代以前称“金井洞”。相传五代梁时有黄龙破洞而出,后随龙势倾翻,由此得名黄龙山。明代陶宗以《辍耕录》载:“黄龙洞北枕太湖,其山皆怪石林立,洞旁壁立千仞,俯瞰不能见底。”洞东侧有一直径一丈许古球,称“龙蛋”。过“龙蛋”,有古代道观遗址,分二茅宫、三茅宫、祥应宫、真武殿,规模宏大。旧时郡有水旱,群郡守即率员来此祈祷,北宋湖州太守功轼有《卞山龙洞祈晴诗》:“吴兴连月雨,釜甑生鱼蛙。往问卞山龙,曷不安其家。”
初中写景作文:美丽的黄龙
美丽的黄龙
今年暑假我和妈妈去四川旅游,有机会来到旅游热门景点:黄龙。
我原以为黄龙一定是危峰孤立,怪石嶙峋样子;但真正置身之中,完全是美不胜收。
黄龙海拔有3500多米,从山脚往上看就像是条通天的路,走在林间的小路上,满山遍野都是绿色,或深、或浅、或明、或暗,一条溪水蜿蜒而下,使整个黄龙,都像在绿色的波涛里。这里的树木长得很茂盛,有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连呼吸的空气也非常清新,仿佛就是人在仙境之中;比起我们生活的车水马龙的城市多了一份的宁静,多了一份自然。
黄龙林多湖少,在接近山顶五彩池的不远地方才能够听见哗哗的流水声。走近五彩池,发现这里的水流得很急,池水猛烈地撞击旁边的石头,弄得水花飞溅,仿佛有一只巨龙在湖中翻腾,而那声音犹如一首美妙的钢琴曲,让人心旷神怡。我禁不住脱掉鞋子,站在湖水中,一股清凉立刻涌遍全身;捧起冰凉的湖水,看见自己倒映在清澈见底的湖水里的影子,不时有几滴水滴落入我的怀中,自己看着周围的五颜六色的池壁所折射出来的美丽色彩,我痴痴地欣赏着这美景,那时那刻真正体会到美丽“黄龙”的魅力了!
站在五彩池,远眺海拔5888米的雪宝顶,山上覆盖着皑皑白雪,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圣洁,这座美丽的山峰也是藏族同胞的圣山,每年都有不少人去朝拜。
美丽的黄龙让我流连忘返!
罗浮山的道教建筑
罗浮山为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在此山修炼的道士众多。洞天是道教用以称神仙所居的洞府,意谓洞中别有天地。实际上是一处三面环山,只有一径可通的峡谷。罗浮山的寺观庵庙多建在洞天中,大者有18处,小者数百处。 朱明洞位于罗浮山南麓,为罗浮最佳景区之一,其全称为“朱明耀真洞天”。何谓“朱明耀真”?有二种说法,一说根据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尔雅》而诠释的《广雅》谓:日曰朱明,亦曰耀真,故兼名朱明耀真。另一说称:洞向南,南属阳明,于色为赤;东西南北四方的南与春夏秋冬四时的夏相称。《尔雅》称夏为朱明云云。南朝宋谢灵运(385~433)的《罗浮山赋》中有“洞穴有九,此为其一。潜夜引辉,幽境朗日。故曰朱明之阳宫,耀真之阴室。”这是朱明洞正式得名的开始。742年(唐天宝元年)朝廷命有司筑百尺坛于罗浮祀山神,遣道士申太芝祭罗浮。据道书载:“申太芝找到朱明洞口,下视无底,云彩烂漫。”宋苏东坡诗:“罗浮高万仞,下看扶桑卑。默坐朱明洞,玉池自生肥。”朱明洞最初为汉代朱真人修炼之地。宋代题有石榜曰朱明耀真之天(今佚)。朱明洞景区由象山、狮山、梅花山、马山环抱而成。洞境林木苍郁,植被覆盖率90﹪,而且洞内有洞,大洞套小洞,朱明洞内套桃源洞、蓬莱洞、蝴蝶洞、青霞洞、两仪洞、泉源洞、梅花洞共7个小洞天。石刻题词,所在多有。洞内建有冲虚古观、朱明亭、东坡亭、旷心亭;还有遗履轩、仙人卧榻、飞来石、蓬莱径、洗药池、炼丹灶、元帅楼、白莲池、会仙桥等名胜古迹。 冲虚古观在朱明洞口。326~334年(东晋咸和年间),道教理论家、化学家、药物学家葛洪(284~364年)来罗浮山选择了这个地点建庵修炼、筑灶炼丹,著书讲学,创道教南宗灵宝派,于是声名远播,前来学道的人众多。葛洪分别在罗浮山东西北三面增建3庵,往来讲学,著书立说,留下了《抱朴子》内外篇116卷、《肘后备急方》、《神仙传》、《集异传》、《金匮药方》等著作。朱明洞南南庵称都虚,又名玄虚。葛洪逝世后的405年(东晋义熙元年)改建称祠,诏赐祭祀。714年(唐开元二年)明皇遣道士到罗浮山求雨。742年(天宝元年)筑坛百尺以祀山神,不久又派申太芝祭山。期间还下诏循州(今惠州)长官来此祭祀并改祠为观称都虚观。设置10家人看守并安排道士2人专职祭祀。809年(唐元和四年)韩愈的得意门生李翱任循州知府时亦曾到冲虚观祭山。北宋冲虚观道士南宗七祖之一的白玉蟾称“此时大显,遂兴观像”。1087年(宋元 二年)诏赐额,都虚观改名冲虚观,这个观名一直沿用至今。至于今日冲虚观大门清代督粤使者瑞麟所书的匾额,则多一“古”字,成为冲虚古观。冲虚观坐北向南。主体是一套四合式庭院木石建筑结构,包括山门、正殿和两廊。主体建筑两旁为百余间平房和两层楼的道士宿舍、膳堂、库房等附属建筑物。总建筑面积4400多平方米。观宇大门正中上方为“冲虚古观”石牌匾。匾下两侧对联“典午三清苑,朱明七洞天”为明代天启年间袁崇焕幕僚番禺人李云龙所书。“典”与司同义,“午”于十二生肖中属马,“典午”即司马亦即晋朝。正殿供奉“三清”(玉清、上清、太清)尊神,屋脊镶嵌一排石湾名匠吴奇玉塑制的双龙戏珠及花木楼阁大型彩绘陶塑。大殿左侧为葛仙祠,右下侧为黄大仙祠。观内有长生井,由康熙年间道士张妙升(云仙)所凿,为罗浮三大名泉之一(其余为卓锡泉、酿泉)。1985~1987年,国家地质矿产部和综合利用研究所及省地矿局专家,反复进行化验的结果说明:长生井泉水出露于罗浮山断裂带北侧,属含锌重碳酸钙型水的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不少港澳同胞和东南亚华侨参拜冲虚时,都以能带回一点“神仙水”为幸事。观后右侧有葛洪炼丹灶、洗药池等古迹以及后人所建的东坡山房、丹石祈寿世石刻等。冲虚观是杭州黄龙观、香港黄大仙观的祖庭。1945年春夏间,中共广东区党委、广东军政委员会和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司令部均设在冲虚观。冲虚观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道教活动基地之一。亦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冲虚观由政府拨款、香港圆玄学院及各界人士赞助精工修葺,古观面貌焕然一新。 黄龙洞位于罗浮山大石楼、狮子峰之南,小石楼西侧。此洞以山水佳胜著称。洞内有黄龙观、八卦台、狮子洞、七星坛、涤尘桥、流杯池、隐翠岩、观瀑亭、黄龙瀑布等景点。黄龙观原为葛洪西庵故址。唐末群雄割据,917年(后梁末帝贞明三年),占据今广东、广西的靖海军节度使刘隐之弟刘 ,称帝于广州,改国号为越,再改为汉,史称南汉,改纪元为乾亨,乾亨元年即为贞明三年。刘 自命为真龙天子,根据易经“飞龙在天”卦词,自造于一个“”字作为名字。又称:梦见仙人把他带到一处(实际上是他预先物色的)“两峰相叠,一水对流”的仙境,还说梦见黄龙起于此地。“两峰”是指大小石楼,“一水”就是黄龙瀑布,于是将原来的金沙洞改为黄龙洞。刘 在黄龙洞建行宫,而建造天华宫的则为刘 。刘 于959年(大宝二年)建天华宫,宫左侧建含阳门,右侧为起云门、云华阁、甘露亭、羽盖亭、龙穴石迹等。明代湛若水(一说巡按洪觉山)曾于此建四贤祠。清康熙中,冲虚观道士张云仙(妙升)建黄龙观于祠旁。此观于1958年毁坏,仅在乱石中找到一块石匾,刻有“黄龙观”观名,右侧刻“嘉庆壬申(即1812 年)仲秋吉旦”左侧刻“住持苏空施重建 莞邑谢鹰书”。90年代新建的黄龙观,拥有原来山中佳胜的泉石天然风景。“黄龙洞口松千树,满径苍苔落凤毛”,令人有超尘脱俗之感。90年代初,香港青松观全力重建黄龙观,新建的黄龙观规模宏伟,建筑面积远远超过冲虚观。未进观即有二座典雅的牌楼。观内有三师大殿、三清大殿、妙莲池等富丽堂皇的殿宇观舍。黄龙洞距冲虚观5公里,距华首台2.5公里,有公路可通。 酥醪洞在罗山之北、浮山之南的深山幽谷中,旧志称为罗浮最深处,“栖灵之奥区,修养之福地。”据《集仙传》称:“安期生与神女会玄丘,酣玄碧香酒,醉后呼吸水露,皆成酥醪。”洞由此得名。洞中名胜古迹有酥醪观、小蓬莱、白水门、拨云寺、忘机石、七娘潭、煮石处、凝碧潭等.酥醪观原为葛洪北庵。前有荷池(今废为田)后倚青山,观总面积2700平方米,大殿内供奉的:中为灵祖,左为吕纯阳,右为葛洪共3尊泥塑,因年久失修,塑像已毁。大殿天井有一亭台伸出,飞檐高柱,台高7.4米,面积约26平方米,亭盖为琉璃绿瓦,原是观内训示徒众、打醮传经的地方。亭侧有树龄百年的茶花。天井两旁有配殿,正殿左侧有一座小楼阁,原为道士江瀛涛所筑。香山黄培香题匾曰:“浮山第一楼”。此楼在新中国成立后曾重修。观内存有铁香炉、青瓷花盆墩等古物,还有一张尚算完整的道床----混元床,据说蒋介石、蔡廷锴均曾在此床就寝。酥醪观原有旧观在石洞东1.5公里,今观是康熙末年道士柯阳桂所建的酥醪院,雍正初改为观,亦称稚川北庵。同治、光绪年间陈铭圭住持讲学于此。1929年(民国18年)住持张永豫、陈永焘、何明衍募资重修。陈济棠主粤时,曾于酥醪观后山建驻鹤亭,亭中可观赏白水门瀑布。1968年酥醪村民重修大殿后作为学校,正殿两旁套间则作为大队仓库。古代道士凭借酥醪优越的种植条件和酿泉水浇灌,培植和加工制成的酥醪菜干,被称为神仙菜,是县内出口商品之一。 石洞之东,距朱明洞冲虚观2公里处有明福洞,洞中九天观。九天观原名明福观。最初,明福观在泉源福地,南汉时建观。宋赐额,由苏东坡书写观名(已佚)。《明一统志》载:其内有西华道院,乃张元庵退居之所。观在宋元明各代俱存。明末,邝露读书观中,自号明福洞主。明陈攸《题明福观》诗云:“狂歌白鹿兴悠然,来访罗浮洞里仙。金塔易攀天咫尺,铁桥难觅语迷玄。晴烟暖锁烧丹灶,山涧香沉洗药泉。堪笑秦人惑方士,海中三岛只虚传。”清初,观渐圮,西华道院亦废。乾隆间,住持莫明星重修,名九天观。现存的九天观为民国时重修,建筑面积532平方米。正殿金阙宝殿,供奉北方真武玄天上帝,侧殿有禄位堂、八仙殿、吕祖殿。1985年人民政府拨款与香港圆玄学院赞助修葺,列为博罗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门前池塘中有数株水萝松。旧志称:“甚奇古,殆千百年物。”观侧有著名的九天观矿泉水厂。距九天观西1公里处有梅花村、洗耳泉、石洞山房、逃暗石刻、西华道院等古迹。九天观东南2.5公里为澜石圩,其东有钓鱼台、访仙桥、葛洪药院和观源洞。 白鹤洞在罗浮山东侧,洞中松林常栖白鹤,故名;或以为白鹤观后有形如白鹤展翅的白鹤峰,故名白鹤洞云。葛洪东庵即建于洞内,白鹤洞旅游风景点有白鹤观、五龙潭、水帘洞、八仙石、桃源洞、百花径等名胜。古白鹤观原在葛洪东庵,址在石洞西观场浦,明万历间已开始颓坏。清康熙间道士孙天杖在冲虚观西水帘洞口另建白鹤观。此观于抗日战争时为东江纵队政治部。1955年拆毁后建松鹤轩宾馆。其旁有3株古榕,浓荫蔽日。榕下大石上刻当代书法家惠州人秦咢生题词:旖旎双人峰,缠绵连理枝,罗浮真胜地,仙蝶也迷离。 朝元洞在神仓西南距华首台2公里处。南楼寺于元末迁来此间。“朝元洞”石匾为祁玉开题写。大门刻“石洞云封自古无人开秘窍,天门雾锁我今有钥透玄关”。门前有“云深处”石刻和“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特授博罗县正堂加七级记录十次张关于严禁砍伐树木事告示”碑文。石刻“云深处”源于宋吴与诗:“灵鹫飞来处,南楼敞梵宫。僧归明月下,人在白云中。”由福田至朝元洞途中有接仙桥,桥下有仙人脚印、仙人手爪、仙人锅头等。1945年东江纵队前进报社北撤时,报社的印刷机就隐藏在朝元洞前一个山洞里。南楼寺原在小石楼南。梁大同中头陀僧景泰,结茅庵于此,“其徒苦无水,景泰卓锡于地,泉涌数尺,号为卓锡泉”(见《唐庚游记》)。广州刺史萧誉建南楼寺,743年(唐天宝二年),寺僧托请迎释迦像的权贵宦官何行成以珍柑入贡,因得御署寺名为“延祥之寺”。仍开明月戒坛于寺之右,凡岭南落发为僧者,全部在此受戒。著名的梵文佛经翻译者怀迪,即为南楼寺僧人。861年(唐咸通二年),南楼寺地划归中阁禅院(怀迪建),另建南楼寺于山之西麓。宋时犹存,元末迁走。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大毁寺观。南楼寺归并延庆寺(在浮碇岗西麓,已毁)。光绪年间重建南楼寺于朝元洞。延祥寺前身原为南楼寺,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西域僧乾末多罗将铁铸释迦真像船运至番禺,船不动。743年, 宦官何行成奉命于南楼寺筑祠,迎来释迦像供奉(博罗县志编者按:其像为人所毁,以铸农具)。事成后,何回朝复命时,携南楼寺僧所植珍柑入贡。唐玄宗乃将南楼寺赐名延祥寺,柑园为御园。宋余靖(1000~1064年,曾任工部尚书)《延祥寺记》称:“兹山(罗浮山)精蓝(佛寺迦蓝)十余而延祥之基最古”的“基”即指南楼寺址。延祥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归并延庆寺。康熙、雍正年间,复建延祥寺,但已非原址。现存的延祥寺重建于1931年(民国20年),位于冲虚观西南3.5公里,距白鹤观1公里,建筑面积288平方米,寺门有“延祥古寺”石匾额。该寺长期为部队教导队使用。 华首台位于罗浮山西南麓、黄龙观西的孤青峰下。台地海拔300米、方圆16万平方米。周围山环水绕,危崖峭壁,林木苍郁,台侧东溪旁有蝙蝠、半月、合掌诸岩,以合掌岩最奇。巨石中空,下广上锐,形如僧人合掌。岩上侧为巨瀑“飞云溅雪”,台前有“岭南第一山”石刻。华首台周围岩洞有10多处,其中逍遥洞最佳。“天然禅宇,不假修治。”各无名洞均有石门石柱、石桌石凳;还有聚瑶池、积泉池、濯垢池、凤浴潭、水帘洞、罗汉洞、石渡船等景点,有摩崖石刻多处。台侧有一棵千年古银杏,树身已中空,然犹花繁叶茂,生机盎然。台南4公里处为“华首碧湖”大洞水库。水库中淹没有崇祯末年华首寺僧宏源重修的花手寺。华首台植被茂密,产首乌、巴戟、黄精、党参、鸡血藤等多种中草药材。华首寺建于华首台后。《罗浮灵异记》称:“其处常有五百华首真人游会”,故称华首台。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 奉玄宗诏令建寺,寺久废。明崇祯中,空隐(道独)禅师与其徒函是、函可重建华首寺。原寺山门联:“一门深入罗浮路,五百重登华首台”即空隐手笔。于是“大阐宗风,十方云水,闻风踵至”(见《博罗县志》)。函可(剩人)是博罗名宦礼部尚书韩日缵长子,为清廷入主中国后第一个文字狱受害者。其时当改朝换代之际,不少明朝士大夫出家为僧,华首台(寺)不断拓充、改建,华首古寺遂成为罗浮山第一禅林。古寺规模宏伟,为3栋横列层叠围龙式建筑,有殿堂房舍计100多间,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1964年,华首寺大雄宝殿、钟楼等被毁,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华首寺被夷为平地,片瓦不存。198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华首古寺。翌年香港同胞关耀昌集资重建华首台,在钟楼旧址上建有9米高的望海观音以及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雕塑;大雄宝殿及释迦和十八罗汉等塑像亦已次第竣工。大殿两侧建有姑太房和斋堂,另外还建有可供放3000个神龛的普同塔,以及放生池等配套建筑,古寺重放异彩。 民国《博罗县志》载:华首台西南山麓为大洞。中有古寺曰花手,形势壮丽,游山者从此入。门首颜曰:“罗浮初地”。此寺至清末犹存。新中国成立后,大兴水利,大洞筑起水库,称华首碧湖,花手寺被淹没。这是一处从陆路入罗浮的罗浮初地。另据《罗浮山志》载:古时由水路到博罗游罗浮者,先到泊头(今九潭镇义合泊头村),然后肩舆经铁场明月寺入罗浮。明月寺前原建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罗浮初地”4字(已废),故明月寺亦称罗浮初地。苏轼于1094年(宋绍圣元年)贬惠州与其子苏过第一次游罗浮,就是从这条路入山的。明月寺建在铁场圩一座小山坡上,座北向南,长60米,宽80米,倚山势逐渐增高,布局为三进院落,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第一进为大雄宝殿,右侧有客堂;第二进东侧为观音堂,西侧为关帝天;第三进为大佛殿。明月寺为985年(宋雍熙二年)僧人守容创建。因掘地得“明月戒坛”石刻,故名明月寺。明洪武末年明月寺归并于博罗县城所在地浮碇岗西麓的延庆寺。但原寺一直保存。延庆寺是官府僧会司所在,大概是明月寺田产归官,明月寺自供自给。1867年( 清同治六年)重修。1978年,明月寺列为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翌年,铁场公社修葺了寺的主体。明月寺前原有石刻“梅花故地”,今已亡佚。有人以为此处原是《龙城录》所载的隋开皇间赵师雄醉卧之处的梅花村。 罗浮山风景名胜资源十分丰富。根据卫星图像显示,山中景点资源的综合密度是黄山的1.1倍,是九寨沟的1.3倍,是张家界的1.4倍,与桂林山水的综合资源密度持平。罗浮山的宗教建筑原有九观十八寺之多。其中以五观五寺较为著名。五观即冲虚、酥醪、白鹤、九天和黄龙。五寺为华首、宝积、延祥、明月和拨云。长寿观 本名孤青观,在黄龙洞内孤青峰下。唐改长春观,迁于君子岩后。宋代复建,更名为长寿观。今黄牛径有卵石墙基即其遗址。南汉又改建于幽居洞。邹师正《指掌图记》云:“冲虚观西北曰幽居洞长寿观(注云:本南汉天华宫今呼为南天华)。宋末毁,迁建于县城榕溪旁。已废。丛林观 在延祥寺左。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下诏拆掉一些道观,将建筑材料搬迁至此建丛林观,内有丹房,便于云水游方之士居留。今不存。黄仙观 在茶山,亦名茶山观。乾隆末年道士曾复高创建,祀葛洪之隶(一作徒)黄野人,其地因名黄仙洞。罗浮山居留的黄野人有三:其一即东晋葛洪之隶,其二为居所在水帘洞的南汉祯州(今惠州)刺史黄励,其三为居所在观源洞的唐代处士黄体靓。黄体靓在观源洞开辟茶园,使原来荒无人烟之地,聚居了300户人家。 传说他死后成仙,棺中只有空衣。810年(唐元和五年)李翱按规定祭罗浮山时,下令改葬黄体靓,开棺有遗骨,并非空衣。乃“削去(成仙)谬说”,作《辨惑》一文。葛洪之隶黄野人居所的茶山之西第二谷为小蓬莱,第三谷为艮泉,均为幽僻之地。梅花观 在小石楼下,亦名梅花仙院。咸丰间,陈铭圭募建。原以为此地为梅花村旧址,后知其误而作梅花村事迹考证。光绪中,观渐毁,其子伯陶迁建于山左麓,今俱废。宝积寺 在罗汉岩左,小石楼东,距延祥寺1.5公里,据《罗浮山志》载:“唐中宗时(683~684年)僧人怀迪创建于卓锡泉旁,名中阁禅院,宋仁宗赵祯赐额‘宝积寺’御书中阁,藏宋太宗、真宗、仁宗赐书及真宗赐佛衣,仁宗赐《藏经》(均亡佚)。1094年(宋绍圣元年)苏轼曾在宝积寺祀天竺瑞像(印度传来的铜佛像)”。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宝积寺与中阁禅院同时并入延庆寺。崇祯中,僧十虚复建宝积寺,掘地得智药、景泰二禅师铁像。历代香客、游人到此者甚众。1955年宝积寺被毁,至今尚未修复。资福寺 在华首台前,唐末毁,宋初复建。今山下欧阳洞有资福寺,内有“天在山中”、“大雄宝殿”、“资福古寺”匾额,为乾隆中庄有恭书,不知何时迁建于此。拨云寺 拨云寺建于1869年(清同治八年),由花手寺僧严光始建。寺所位于罗浮山飞云顶西北2.5公里处的五马归槽。寺面向东方,背后为上界三峰。左右层峦环卫,前有犹如案几状的平岗,地形酷似五匹骏马同在一槽进食。此间气候高寒。此后屡修屡毁。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惠州太守王瑛又于此地建子日亭,旋被飓风所毁。180年后,严光为便于游客、僧人从容登飞云顶望晓日,乃在废圩上建拨云寺,作为隔夜留宿之所。该寺于光绪末年毁废。民国初年,曾于此处建飞云精舍,但却被盗贼盗铁坏室,不久即全部毁废。现在,原址仅留古木数棵,仍生机勃勃。此外尚有鹿角坑口原为晦杲禅师云水庵。崇祯末年重修的法云寺。除道观、佛寺之外,罗浮山还有数量众多的宗教与非宗教的文化古迹,遍布山中各处,计有院、台、亭、堂、轩、阁、祠、坛、门等,有的久已湮没,有的遗址尚存,有的保留至今。这些建筑物都座落在优美的风景点上,极有开发利用价值。
博罗罗浮山的佛教建筑
朝元洞与南楼寺及延祥寺朝元洞在神仓西南距华首台2公里处。南楼寺于元末迁来此间。“朝元洞”石匾为祁玉开题写。大门刻“石洞云封自古无人开秘窍,天门雾锁我今有钥透玄关”。门前有“云深处”石刻和“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特授博罗县正堂加七级记录十次张关于严禁砍伐树木事告示”碑文。石刻“云深处”源于宋吴与诗:“灵鹫飞来处,南楼敞梵宫。僧归明月下,人在白云中。”由福田至朝元洞途中有接仙桥,桥下有仙人脚印、仙人手爪、仙人锅头等。1945年东江纵队前进报社北撤时,报社的印刷机就隐藏在朝元洞前一个山洞里。南楼寺原在小石楼南。梁大同中头陀僧景泰,结茅庵于此,“其徒苦无水,景泰卓锡于地,泉涌数尺,号为卓锡泉”(见《唐庚游记》)。广州刺史萧誉建南楼寺,743年(唐天宝二年),寺僧托请迎释迦像的权贵宦官何行成以珍柑入贡,因得御署寺名为“延祥之寺”。仍开明月戒坛于寺之右,凡岭南落发为僧者,全部在此受戒。著名的梵文佛经翻译者怀迪,即为南楼寺僧人。861年(唐咸通二年),南楼寺地划归中阁禅院(怀迪建),另建南楼寺于山之西麓。宋时犹存,元末迁走。1391年(明洪武二十四年),朝廷下诏大毁寺观。南楼寺归并延庆寺(在浮碇岗西麓,已毁)。光绪年间重建南楼寺于朝元洞。延祥寺前身原为南楼寺,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西域僧乾末多罗将铁铸释迦真像船运至番禺,船不动。743年, 宦官何行成奉命于南楼寺筑祠,迎来释迦像供奉(博罗县志编者按:其像为人所毁,以铸农具)。事成后,何回朝复命时,携南楼寺僧所植珍柑入贡。唐玄宗乃将南楼寺赐名延祥寺,柑园为御园。宋余靖(1000~1064年,曾任工部尚书)《延祥寺记》称:“兹山(罗浮山)精蓝(佛寺迦蓝)十余而延祥之基最古”的“基”即指南楼寺址。延祥寺于明洪武二十四年归并延庆寺。康熙、雍正年间,复建延祥寺,但已非原址。现存的延祥寺重建于1931年(民国20年),位于冲虚观西南3.5公里,距白鹤观1公里,建筑面积288平方米,寺门有“延祥古寺”石匾额。该寺长期为部队教导队使用。[15]华首台与华首寺华首台位于罗浮山西南麓、黄龙观西的孤青峰下。台地海拔300米、方圆16万平方米。周围山环水绕,危崖峭壁,林木苍郁,台侧东溪旁有蝙蝠、半月、合掌诸岩,以合掌岩最奇。巨石中空,下广上锐,形如僧人合掌。岩上侧为巨瀑“飞云溅雪”,台前有“岭南第一山”石刻。华首台周围岩洞有10多处,其中逍遥洞最佳。“天然禅宇,不假修治。”各无名洞均有石门石柱、石桌石凳;还有聚瑶池、积泉池、濯垢池、凤浴潭、水帘洞、罗汉洞、石渡船等景点,有摩崖石刻多处。台侧有一棵千年古银杏,树身已中空,然犹花繁叶茂,生机盎然。台南4公里处为“华首碧湖”大洞水库。水库中淹没有崇祯末年华首寺僧宏源重修的花手寺。华首台植被茂密,产首乌、巴戟、黄精、党参、鸡血藤等多种中草药材。华首寺建于华首台后。《罗浮灵异记》称:“其处常有五百华首真人游会”,故称华首台。738年(唐开元二十六年) 奉玄宗诏令建寺,寺久废。明崇祯中,空隐(道独)禅师与其徒函是、函可重建华首寺。原寺山门联:“一门深入罗浮路,五百重登华首台”即空隐手笔。于是“大阐宗风,十方云水,闻风踵至”(见《博罗县志》)。函可(剩人)是博罗名宦礼部尚书韩日缵长子,为清廷入主中国后第一个文字狱受害者。其时当改朝换代之际,不少明朝士大夫出家为僧,华首台(寺)不断拓充、改建,华首古寺遂成为罗浮山第一禅林。古寺规模宏伟,为3栋横列层叠围龙式建筑,有殿堂房舍计100多间,总面积约3000平方米。1964年,华首寺大雄宝殿、钟楼等被毁,随之而来的“文化大革命”,使华首寺被夷为平地,片瓦不存。198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修复华首古寺。翌年香港同胞关耀昌集资重建华首台,在钟楼旧址上建有9米高的望海观音以及双龙戏珠、鲤鱼跳龙门等雕塑;大雄宝殿及释迦和十八罗汉等塑像亦已次第竣工。大殿两侧建有姑太房和斋堂,另外还建有可供放3000个神龛的普同塔,以及放生池等配套建筑,古寺重放异彩。[16]罗浮初地明月寺民国《博罗县志》载:华首台西南山麓为大洞。中有古寺曰花手,形势壮丽,游山者从此入。门首颜曰:“罗浮初地”。此寺至清末犹存。新中国成立后,大兴水利,大洞筑起水库,称华首碧湖,花手寺被淹没。这是一处从陆路入罗浮的罗浮初地。另据《罗浮山志》载:古时由水路到博罗游罗浮者,先到泊头(今九潭镇义合泊头村),然后肩舆经铁场明月寺入罗浮。明月寺前原建有一座石牌坊,上刻“罗浮初地”4字(已废),故明月寺亦称罗浮初地。苏轼于1094年(宋绍圣元年)贬惠州与其子苏过第一次游罗浮,就是从这条路入山的。明月寺建在铁场圩一座小山坡上,座北向南,长60米,宽80米,倚山势逐渐增高,布局为三进院落,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第一进为大雄宝殿,右侧有客堂;第二进东侧为观音堂,西侧为关帝天;第三进为大佛殿。明月寺为985年(宋雍熙二年)僧人守容创建。因掘地得“明月戒坛”石刻,故名明月寺。明洪武末年明月寺归并于博罗县城所在地浮碇岗西麓的延庆寺。但原寺一直保存。延庆寺是官府僧会司所在,大概是明月寺田产归官,明月寺自供自给。1867年( 清同治六年)重修。1978年,明月寺列为第一批县文物保护单位。翌年,铁场公社修葺了寺的主体。明月寺前原有石刻“梅花故地”,今已亡佚。有人以为此处原是《龙城录》所载的隋开皇间赵师雄醉卧之处的梅花村。[17]
张家界黄龙洞的导游词
黄龙洞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张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湖南省著名商标、张家界旅游精品线之一。下面由我来给大家分享张家界黄龙洞的 导游词 ,欢迎大家参阅。 张家界黄龙洞的导游词1 黄龙洞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寺观园林。它背倚山林,巧妙地利用天然洞景将溪泉、池潭、洞壑、亭轩、寺观、林木、叠石等和-谐地糅和在一起,形成为一个古木交柯、黄龙吐翠、清净幽雅的游览胜地。 园内丛篁交翠,有方竹、龟竹、琴丝竹等十几种珍稀品种,是赏竹的一处佳地,“黄龙吐翠”为西湖新十景之一。 近年来,黄龙洞又增设以“缘” 文化 为主题的“民俗园”,新辟“月下老人祠”、“圆缘台”、“投缘池” 黄龙洞 位于栖霞岭后的山麓上,从岳庙边上一条山径上去,左右二山夹峙,路旁有翠竹千竿,景色极为清幽,过剑门关,紫云洞、白沙泉,全程行约l公里即到黄龙洞。黄龙洞又名无门洞、飞龙洞。据传有和尚名慧开在此建寺修行。一天,一声惊雷山裂,有清泉自石中出,有 传说 黄龙随慧开而来,因名黄龙洞。 黄龙洞很有古意,进门但见松篁交翠,山径幽深。主景有池,池后有山,水石交融。其山虽由人作,但却宛若天开,山崖之上饰有一龙头,泉水由龙嘴泻入池中,地中立石,上刻“有龙则灵”,洞边岩石上刻有“水不在深”,这是一座叠理很好的水假山,池边有亭有廊,可满足游人“常倚曲栏贪看水”的心理。鹤止亭、香雪亭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池的对面有一组小庭院,植有各种竹类植物,其中以方竹最为著称,是一种名贵的观赏竹。池右假山的半腰有一人工造就的山洞即黄龙古洞,过去洞内有一座石刻的黄龙祖师像,即为慧开和尚。沿山径而上可至卧云洞,洞壑宽敞,常有雾气弥漫,因名卧云洞。 近几年来,黄龙洞接待人员全部古装打扮,池边亭檐上斜挂着"太白遗风"的酒旗,游人可入内小酌,凭栏观看前面亭子里的戏文。也可在黄龙古洞前聆听国乐古曲,音响经古洞反射十分宏亮,曲毕大有余音绕梁的感觉。黄龙洞已成为现代人寻古探幽的好去处。这里既有幽奇洞壑,精巧亭台;又有茂林修竹,怪石清泉,整座园林覆盖于森森的浓萌之中,显示出一派"藏龙卧虎"的神幽。跨进山门,沿着园路缓缓上升,道旁松篁交翠,迎面粉墙阻路。透过那九个雕着龙形的花窗向空窥视,可见粉墙内翠竹萧疏,亭台隐约,愈益引起人们寻幽探胜的兴趣。 转过粉墙,步入二门,眼前豁然开朗,只见曲槛画廊环绕之中,涵藏着一泓碧玉似的清池。池畔假山重叠,山石蔓挂,在斑驳的苔藓里露出一个头角峥嵘、威武苍劲的黄龙头,龙嘴中一股清泉如珠帘倒挂倾泻而下,铿铿锵锵,声如鸣琴。瀑布两旁的山石上,分别镌刻着"小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八个擘窠行草,点出了景点。 黄龙头是根据一个悲壮的 民间 故事 而塑的。传说古代离此不远的紫云洞里,住着一老一小两条黄龙。一天,老黄龙忽然作恶,喷火焚烧杭州城。小黄龙大义灭亲,带领人们把西湖水灌进紫云洞,淹死了老黄龙,扑灭了大火;而小黄龙也在这场搏斗中死去。人们流着眼泪把小黄龙安葬,泪水渗进小黄龙的心窝,又从它的嘴里溢了出来,于是小黄龙的坟上就流出一股小瀑布。人们为了纪念小黄龙,就在瀑布流出的地方塑上这个黄龙头,并且把这个地方命名为"黄龙洞"。 张家界黄龙洞的导游词2 女士们,先生们,孩子们,大家下午好,我是你们本次旅行的导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潘。下面我们开始游赏美不胜收的张家界的黄龙洞。 这里面全是千奇百怪、各种各样的石头,这些石头上还会滴水,上面还有五彩的灯。黄龙洞洞底总面积10万平方米,全长7.5公里,垂直高度140米。洞体分为4层,整个洞内洞中有洞,洞中有河,石笋、石柱、石中乳各种穴洞穴奇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洞中植物)__年中国第三届溶洞风景会议在这里召开期间,本土一位作家偶然间发现洞中居然有野草蔓生!黄龙洞内原先根本看不见任何植物,专家认为亿万年干燥、黑暗的自然条件,不可能生长植物。但是,不可思议的是,由于日光灯长期照射,洞中居然萌生出一派春色。奇怪的是普通白炽灯光下,却又见不到这种风景。难道是日光灯的某种力量叩醒了它们的生命之梦?__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摄制的“张家界专题”中,专门为黄龙洞中长草设计了一道“猜猜看”。这以后,有的人就冲着“洞中长草”这一奇观,跑来张家界旅游,说要亲眼一辨真假。那么,我现在给大家出个题目,解这万古生命之谜:1、种子哪来?是飞禽走兽带来?是随风吹来?还是史前世纪地球在发生多次灾难时残存的物质?2、假设种子是亿万年前地壳变动时裹携而来,那么,种子休眠了亿万年,为何不死不生?为何又在日光灯下复苏?那么日光灯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如果谁能解开这个谜,谁就可以成为黄龙洞的永久贵宾。我等着各位的答案? (响水河)现在我们上船游响水河。梦幻般的情调,神话的氛围,哗哗的水声,如闻仙乐缥缈。栖龙岛、龙花礁、龙王金盔、藏宝阁、石花柱、插香台,我们好像来到了安徒生童话中的海底王宫!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那两位官员荡舟响水河时说,黄龙洞是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上最美的溶洞,洞中还有这么长的阴河,真是不可思议。 据专家研究,黄龙洞发育在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中,洞穴系统为远岸大三层和近岸小六层的立体空间结构,主要通道沿岸层走向延长。约三亿八千万年前,黄龙洞地区是一片_大海,沉积了可溶性强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地层。经过漫长年代开始孕育成喀斯特地貌,直到6500万年前地壳抬升,出现了干溶洞,然后经岩溶和水流作用便形成了今日的地下奇观。 (天仙水)天仙水大厅面积为5483平方米。你们看,那三股瀑水,落差达27.3米,从高高的穹顶化碳泻下来,落在三座玉池里,这就是传说中龙的家族喝的“天仙水”。 (天柱街)诗人郭沫若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下了《天上的街市》一诗:想像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可以说,诗中的意境在这里得到了最形象的展示。你们看,那两根石柱管它叫“恨难逢”,“喜相逢”,大自然如此充满人性化的安排,怎不令人叫绝。据考证,这里的石钟乳27万年才长1米,石笋每百年才长1公分。120_年后的今天,这上下两条咫尺天涯、恨难相逢的小蛟龙就能实现“世纪之吻”了。到时候欢迎大家前来庆贺! 天柱街全长1公里,以“天上街市”为界的东西街道,由高20米,宽3米,长22米的天龙桥连接。天龙桥是国内目前游览洞穴中最大的石拱桥,漫步桥上,您会不会想起那个银河鹊桥的古老传说? (龙宫)龙宫是黄龙洞十三个大厅中最大的一个,也是景色最美的景点之一,底面积15000平方米,平均高40米,两千余根石笋拔地而起,千姿百态,异彩纷呈,或如飞禽走兽,或如宫廷珍藏,有的像巍巍雪松,有的像火箭升空。龙宫后园有金银两座花池,清水常溢,花簇盛开。宫顶钟乳柳垂帘挂,四周壁画栩栩如生。溶解着各色各样的矿物质的水,从岩层中渗透出来,滴落下来。矿物质在洞顶凝固结晶成倒悬钟乳石,从钟乳石滴落的水又把矿物质浇叠、堆垒在洞底,而长成节节向上的石笋。大家看看这龙宫的造型,领略这磅礴的气势。洞内最大石笋,高12米、直径10米的汉白玉天然石椅“龙王宝座”居高临下,众多石柱石笋似人似物,维妙维肖,围着宝座朝拜山呼,几十座珊瑚亭亭玉立,俨然一支庞大的“宫廷乐队”。湖南著名教授羊春秋先生作《寄生草》词对此进行描绘:“百态千姿模样,三宫六院门巷。龙王开宴设琼浆,猴王偷果闹天堂,君王纳宠拥罗帐。搬演了人间争攘,汇集了天下奇观。” (定海神针)这是黄龙洞的标志景点,全高19.2米,围径40公分,为黄龙洞最高石笋,两头粗中间细,最细处直径只有10厘米,如果按专家测定的黄龙洞石笋的年平均生长速度仅0.1毫米,那么依此推算,“定海神针”生长发育至今已有20万年历史了,而且仍在继续生长,如果再长6万年,再长6米,就可直抵穹顶而“顶天立地”了!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标志景点,黄龙洞景区管理部门特地为“定海神针”买下一亿元巨额 保险 ,创全国为世界自然资源性遗产买保险之先河 (迷宫)迷宫地处黄龙洞底层,洁白晶莹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石管、卷曲石、石珍珠、石珊瑚等玲珑剔透,密密匝匝,洁白、绯红、绀紫、嫩绿的钙质晶体,不染尘埃,晶莹闪烁。溶洞景观应有尽有,奥秘无穷,与粗犷宏伟的龙宫相比,迷宫更显温柔秀丽。 下面我给大家说一说黄龙洞的传说,在索溪北岸有一个何家坪,乾隆年间碰上了一次百日大旱,田土开裂,庄稼枯焦,平中400来亩水田遭到干旱的严重威胁。老百姓急得没法 ,只好求当地的著名法师何俊儒打洞求雨 。何俊儒也十分焦急,他已偷偷祈雨几晚了 。就在百姓门上门求他的先天夜里 , 他膝胧睡去 ,梦见一位少女来到他床前。各位旅客们,这个传说后面还有许多 ,希望你们有机会可以去看一看。 女士们,先生们,孩子们,辛苦你们了,走了这么久,如果觉得好玩下次可以再来哟。我们的本次旅游到此结束 张家界黄龙洞的导游词3 尊敬的各位嘉宾,先生们女士们大家上午好! 欢迎您们来到烟雨张家界·醉美黄龙洞!我是黄龙洞公司的导游黄娟娟,今天很荣幸为您们导游服务。就叫我一声黄导或者叫阿妹亲切一点儿就行。 大约3亿8千万年前,张家界、黄龙洞曾是一片_大海,她经历了远古的沧桑巨变,慢慢下沉的海水不断侵浊石英砂、抬升陆地,从而形成横纹复杂的石英砂岩结构,再经高山流水的切割而形成绿色大自然三千奇峰,造就了地下魔宫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奇观,使亿万年的黄龙洞啊,尘封于远古的大地,深锁于人类的深闺,因而留下了千古不朽的神话:传说当年海水下沉时,龙的始祖要带走尖耳山绚丽的海底世界。为了不使这里的尖耳山断绝龙脉,龙祖给尖耳山留下了龙种——海龙蛋,深藏于地下。经历岁月的孕育,海龙蛋轰地一声炸开了口,跃出一条黄色的小龙,最后神秘消失在一个鸿蒙初始的山洞。因为没有了海水,黄龙就在洞里吸日月之精华、集天地之精气,潜心修炼成呼风唤雨叱咤风云的龙王了,凝聚龙涎吐出变成石笋筑成了美丽的龙宫;也可以用龙涎吐水如柱引发齐天大水。有一年洞外发生干旱,颗粒无收。百姓请来法师进洞求黄龙王吐出两滴龙涎给外面降雨抗旱。 因外面的百姓没有和他配合好,法师施法时把黄龙王惹怒了。黄龙发威吐出大量的龙涎,造成洞外洪水猛涨发生水灾。吓得要命的法师赶紧逃出洞外,临死时后悔地说:“干死当门田,莫打黄龙泉。”直到1983年,经过当地的村民勇士毛金初率7位民兵惊险探洞,,才揭开黄龙洞神秘的面纱。因此,黄龙洞终于享有了“世界溶洞奇观”“世界溶洞全能冠军”“中国最美旅游溶洞”顶级荣誉称号。黄龙洞总面积10万平方米,分四层洞体,洞中有洞,洞中有山,洞中有水,水陆兼备,迂回曲折,洞回路转。她包括了地质学家《洞穴学》的全部内容,以其庞大的洞体空间结构最美的溶洞景观,“穿越天门”独步天下,成为AAAAA级世界自然遗产,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光芒! 最美黄龙洞,已经敞开迎接四海的大门,架起中外览胜的桥梁。桥梁下是源远流长的胜地河流,从神秘的烟雨张家界高山之巅、哈利路亚悬浮山飞流而下,绕过千峰万壑、容纳千川百流,集成美丽的索溪河,从这座桥梁的心中滔滔不绝川流而过,汇入浩瀚洞庭。祝愿各位嘉宾朋友就像这座桥梁一样,用赤诚感恩的情怀普渡别人到达快乐的彼岸,任从醉人的甘泉、青春的血液、火热的激情,在你们的心中欢快地流淌,日日财源滚滚,年年万事如意! 张家界黄龙洞的导游词4 黄龙洞(索溪)从水绕四门以下,至黄龙洞一段溪水,就是著名的索溪。据县志记载,因官军讨伐向王天子起义而得名索,古称索水。索溪汇集武陵源八百条溪涧之水,然后注入娄水,并入澧水。当代一位叫苏叶的女作家,为索溪之美所激动,竟然表示“来生甘作石,嫁与索溪水”,下辈子要作索溪的妻子。 关于武陵源的山水,不知有多少人为之礼赞放歌。这其中有个美学问题,即画家笔下山水的艺术布局。古代《画论》说:“山不体,石为骨,林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云烟为神影,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以此观点,武陵源占全了,所以说人家称武陵源是一幅超级中 国画 卷,不无道理。 (军地坪)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武陵源区政府所在地军地坪。军地坪与索溪一样,是历代朝廷征剿农民义军驻军之所,是鲜血浸染的古战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这里还是一片大沙滩,经过二十多年的经营建设,特别是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武陵源区人民政府(县级),这里于是成了武陵源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的中心,成了一座十分繁华的拥有数万人的旅游新城。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严格考察验收,正式将武陵源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极为稀少的纯自然遗产中的一员。从此,武陵源阔步走向世界。站在武陵大道把目光投向西部,我们可以看到那群峰绵延的天际线,那是一幅挂在天边的巨幅 山水画 卷。在西南处,是宝峰湖自然公园,东南处,是名闻中外的黄龙洞。现在我们前往黄龙洞和宝峰湖。前者是“中华最佳洞府”,后者誉为“人间瑶池”,相信大家能获得有别于砂岩大峰林风光的另一番感受。 黄龙洞又名黄龙泉,传说清代乾隆年间发生百日大旱,著名法师何俊儒率徒儿进洞求雨,全部遇难丧生,何老司临死前留下一句话:“当门田,莫打黄龙泉”。从此黄龙洞一直无人问津。1983年初,当地村民毛金初组织九个民兵,历经千难万险,终于探明了这世界溶洞奇观的真相。1984年2月破土开发,同年6月成立黄龙洞管理所,年底正式开放。1997年,黄龙洞由北京大通公司托管。1999年11月,由黄龙洞投资有限公司发起运作的世界特技飞行大奖赛穿越天门的活动,与黄龙洞的名字一齐远播世界。 黄龙洞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王牌景点之一,她以规模大、内容全、景色美而被誉为溶洞景观的“全能冠军”。正如许多游人所说:黄龙洞是诗的结晶,哲学的凝聚,美的雕像。 黄龙洞现已探明的洞底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全长7640米,垂直高度140米,内分两层旱洞两层水洞,有1库、2河、3潭、4瀑、13个厅、98廊以及上千个白玉池,上万座钟乳石峰。整个大洞犹如一株古木,错节盘根,散发开来,洞中有洞,天外有天,山重水复,峰回路转,由天生灰质溶液凝聚而成的洞穴景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无所不奇、无所不有。现在,请大家跟我一起神游黄龙洞。请注意不要掉队。 (双门迎宾)双门,左边的取名“幸福门”,右边的取名“长寿门”,您是更看重爱情如意婚姻美满事业有成,选择走“幸福门”呢?还是祈盼益寿延年长命百岁,选择走“长寿门”呢?当然,谁都希望既拥有幸福,又能够长寿,那么,记住:现在选择一道门进去,等游览完毕返回的时候,就从另一道门出来,不就鱼和熊掌兼得了吗? (龙舞厅)这里是传说中龙的家族举行舞会的地方。舞会刚刚结束,只剩下左壁包厢里的一对情人还在窃窃私语,观众渐渐离去了也浑然不觉! (洞中植物)1994年中国第三届溶洞风景会议在这里召开期间,本土一位作家偶然间发现洞中居然有野草蔓生!黄龙洞内原先根本看不见任何植物,专家认为亿万年干燥、黑暗的自然条件,不可能生长植物。但是,不可思议的是,由于日光灯长期照射,洞中居然萌生出一派春色。奇怪的是普通白炽灯光下,却又见不到这种风景。难道是日光灯的某种力量叩醒了它们的生命之梦?1996年,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摄制的“张家界专题”中,专门为黄龙洞中长草设计了一道“猜猜看”。这以后,有的人就冲着“洞中长草”这一奇观,跑来张家界旅游,说要亲眼一辨真假。 那么,我现在给大家出个题目,解这万古生命之谜:1、种子哪来?是飞禽走兽带来?是随风吹来?还是史前世纪地球在发生多次灾难时残存的物质?2、假设种子是亿万年前地壳变动时裹携而来,那么,种子休眠了亿万年,为何不死不生?为何又在日光灯下复苏?那么日光灯究竟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如果谁能解开这个谜,谁就可以成为黄龙洞的永久贵宾。我等着各位的答案? (响水河)现在我们上船游响水河。梦幻般的情调,神话的氛围,哗哗的水声,如闻仙乐缥缈。栖龙岛、龙花礁、龙王金盔、藏宝阁、石花柱、插香台,我们好像来到了安徒生童话中的海底王宫!难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那两位官员荡舟响水河时说,黄龙洞是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上最美的溶洞,洞中还有这么长的阴河,真是不可思议。 据专家研究,黄龙洞发育在三叠系碳酸盐岩地层中,洞穴系统为远岸大三层和近岸小六层的立体空间结构,主要通道沿岸层走向延长。约三亿八千万年前,黄龙洞地区是一片_大海,沉积了可溶性强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地层。经过漫长年代开始孕育成喀斯特地貌,直到6500万年前地壳抬升,出现了干溶洞,然后经岩溶和水流作用便形成了今日的地下奇观。 (天仙水)天仙水大厅面积为5483平方米。你们看,那三股瀑水,落差达27.3米,从高高的穹顶化碳泻下来,落在三座玉池里,这就是传说中龙的家族喝的“天仙水”。 (天柱街)诗人郭沫若为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写下了《天上的街市》一诗:想像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物品,是世上没有的珍奇,可以说,,诗中的意境在这里得到了最形象的展示。你们看,那两根石柱管它叫“恨难逢”,“喜相逢”,大自然如此充满人性化的安排,怎不令人叫绝。据考证,这里的石钟乳27万年才长1米,石笋每百年才长1公分。120_年后的今天,这上下两条咫尺天涯、恨难相逢的小蛟龙就能实现“世纪之吻”了。到时候欢迎大家前来庆贺! 张家界黄龙洞的导游词5 黄龙洞以其高阔的洞天、幽深的暗河、密集的石笋而出名。洞中众多的石乳、石柱等各种钟乳石,在灯光的照耀下,多姿多彩。特别是标志性景点“定海神针”,高达20米的钟乳石柱,最细处直径只有10厘米。 黄龙洞面积非常大,全长约7公里,洞中最高处垂直高度约100多米,整个洞内洞中有洞,洞中有河。游客在洞中游览时能看到数量众多石乳、石柱、石笋、石幔、石琴、石花等各种钟乳石。其中最为独特是洞中的标志性景点“定海神针”,一根高约20米,两端粗,中间细,最细处直径只有10厘米的钟乳石柱,据推算已生长了二十万年,景区为此投保了一亿元保险金。 洞中“水陆兼备”的游览观光线路,也非常有意思。游客进入洞中,先步行游览一段,然后在洞中暗河边的码头上船,乘坐游船(费用包含在门票内),在水中赏沿河美景和石笋奇观。游船全程约15分钟,上岸后继续步行游览,此时能碰到神奇的洞中瀑布。洞中不走回头路,出口和入口不是一个地方,但相距不远。 特别提示 1. 游玩类似的溶洞,一是靠想象,二是靠灯光,这点游客需要有心理准备。 2. 洞内气温较低,特别是河中乘船那段,即使是夏季前往,最好也带件外套。 3. 洞中部分路段净空较低,个高的游客注意以免碰头。 4. 洞中装有很多照明用的感应灯,会忽明忽暗,碰到灯灭时游客不用担心。 张家界黄龙洞的导游词相关 文章 : ★ 湖南张家界黄龙洞的导游词 ★ 张家界黄龙洞景区导游词 ★ 关于张家界黄龙洞导游词 ★ 关于湖南张家界的导游词5篇 ★ 关于湖南黄龙洞的导游词5篇 ★ 黄龙洞的导游词 ★ 关于介绍湖南黄龙洞的导游词范文 ★ 精选5篇湖南黄龙洞导游词 ★ 5篇介绍湖南黄龙洞的导游词范文 ★ 湖南黄龙洞的导游词范文5篇
导游景点知识:张家界黄龙洞
人类文化已进入崇尚王牌、追求的时代。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的武陵源风景区,无疑是中华自然风光的一块王牌,而被国家旅游局列为全国35个王牌景点之一的黄龙洞,当之无愧成了这一王牌景区的核心。这颗深藏地下亿年的明珠,伴随着八十年代初张家界的对外开放而得以蛮声海内外。
黄龙洞已探明的洞底总面积10万平方米,全长7.5公里,垂直高度140米,内分两层旱洞和两层水洞。洞内拥有1库、2河、3潭、4瀑、13大厅、98廊。洞内有迷宫、响水河、天仙水、天柱街、龙宫等六大景区,整个大洞犹如一株古木错节盘根,散发开来,洞中有洞,楼上有楼,各种洞穴奇观玲琅满目、美不胜收。其规模之大、钟乳石之多、形状之奇,在国内外溶洞中是极为罕见的,被中外溶洞专家誉为世界溶洞的全能冠军。
黄龙洞位于索溪峪东面,被称为“地下魔宫”,洞口雾霭迷漫,洞内长廊蜿蜒,钟乳悬浮,石柱石笋林立,还有石帘、石幔、石花、石琴,琳琅满目,异彩纷呈,令 人目不暇接。“洞外洞”、“楼外楼”、“天外天”、“山外山”,盘根错节。黄龙洞内可分四层,水陆并进,从最低阴河至穹顶,垂直高度差有100多米, 洞内有一个水库(黄龙水洞)、二条阴河(响水河、水晶河)、三个地下瀑布(黄龙瀑、天水瀑、天地瀑)、四个水潭、十三个厅(宫)(龙舞宫、水晶宫、迷人 宫……)、九十六条游廊,长度约达15公里,的厅堂有12000平方米,可容纳万人。真可谓是洞中乾坤大,地下有洞天。入黄龙洞,如入人间仙境一般。
黄龙洞是谁发现的???又有什么故事???
黄龙洞的故事 在索溪北岸有一个何家坪,乾隆年间碰上了一次百日大旱,田土开裂,庄稼枯焦,坪中四百来亩水田遭到干旱的严重威胁。老百姓急得没法,只好央求当地的著名法师何俊儒打洞求雨。 何俊儒也十分焦急,他已偷偷祈雨几晚了。就在百姓们上门求他的先天夜里,他膝胧睡去,梦见一位少女来到床前告诉他:“你要求雨,必须找我爸爸。” “你爸爸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 “你不要问他的名字。我家住在角几山脚下的黄龙洞里。这一带的雨水全被我爸爸吸去了,你要找到他,才能求到雨。” 何法师不胜欢喜,一觉醒来,知是好心的龙女来报梦。于是他吩咐徒弟们回家去准备香纸、火把、松明子。第二天大清早,何法师穿上了十二件镇魔法衣,手拿司刀、铜铃,带上六个徒弟打洞求雨。老百姓听说何法师要进洞,就自动组织起来,打着四班锣鼓送到洞口。何法师烧化了一些纸线,从腰间解下一双草鞋放在洞口,然后对送行的人们说:“我进洞以后,你们若看到两只草鞋打起架来,千万不要发笑,草鞋越打得凶,你们越要擂鼓助我的威,只要做到这点,我就可以胜利出洞。 送行的人们唯唯应诺,何俊儒便率领徒弟们点着松明子、葵花茎,匍匐进洞了…… 河法师凭借司刀、铜铃和法衣,仗着他在宝峰仙山跟随铁弹祖师炼得的三昧真火,闯过黄龙潭,飞越黑灵峡,偷过崩流渊,历经了四十八大岔,来到聚龙谭,这里有成千上万条巨蟒盘踞,潭后金碧辉煌的龙座上盘绕着一条巨大的黄龙。只要取得黄龙口里的龙液出洞,向天一洒,倾刻便可降下甘霖。何法师见聚龙潭难渡,便脱下身上所有的法衣联成一只“衣筏”,师徒们乘坐上去,施展法力,便从巨蟒间划了过去。 何法师奔上龙宫,趁黄龙正午眠之机,将司刀挂在龙角之上,使它不能变化飞腾,然后取出香纸烧化,祈求它恩赐点雨水。那黄龙睁开双眼,叫法师取出九龙杯来,从口头滴下一滴龙涎。法师求情说,外面是百日大旱,这一点太少。龙王张开口又滴下一滴,法师仍嫌少,又苦苦求情,谁知你求情千遍,那黄龙再也不张口了。何法师等得不耐烦了,便把九龙杯朝龙头上砸去,这一砸不打紧,那洞内即涌起滚滚波涛。那龙王的头被司刀定住不能动弹,它的全身却猛烈地扭动起来,它的尾巴象铁棍打烂了师徒们的“衣筏”,使法师们无法乘坐“衣筏”和它周旋。何法师师徒也早有精神准备,各自施展法力和黄龙在洞中“肉搏”起来。 守护在洞口的人群,当法师盛得第一滴龙泉时,便见天上下起雨来;当盛下第二滴水来,已是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了。大家正在庆幸之时,又见洞口两只草鞋打起架来。起先,他们还遵照法师的嘱咐忍往笑,擂鼓助威,不多久见干旱也快解除了,鼓也被打湿敲不响了,又见那两只草鞋飞腾起来在空中相斗。看着这般奇迹,个个忍不住笑出声来。谁知洞口的鼓声一歇,人群一笑,就助长了黄龙的威风。那水越涨越大,几乎挤满了聚龙潭的所有空间。何法师见状,只好变成一根木料,叫徒弟们变成六只小鸭栖于木头上漂浮出洞来。因水势太大,洞又时宽时窄,一路东碰西撞,水鸭被撞死。木头也碰得浑身是伤,漂入索溪河中,被一打渔人捞着。一会儿,木头渐渐变成人形。打渔人认出是何法师,赶忙背回家中调理治疗。何法师醒过来,对打渔人说了句:“宁愿干死当门田,莫打黄龙泉。”说完便永远闭上了自己的眼睛。那黄龙被何法师挂上了司刀,自从以后,黄龙泉也常年流出了清清的泉水,世世代代灌溉着何家坪这四百亩农田,也滋润着索溪两岸的万亩庄稼。黄龙洞再也无人敢进,它的名字,也就永远地传开了!
杭州的黄龙洞
在距离黄龙洞不到2千米的地方居住了两年,竟不知道黄龙洞原来是无洞的。
那天下午,我因办事在曙光路上骑行,路过了浙江大学、路过了浙江图书馆,也路过了黄龙 体育 中心,一时兴起,便临时决定到这里的标志性景点黄龙洞看看。
不到十分钟,就来到曙光路的69号。
没有看到想象中的大洞口,却见一个石头的牌坊面朝曙光路矗立着,牌坊上的石联曰:“无门洞,尺八箫,永安院,胜迹依稀寻旧梦;民俗园,地方戏,长乐亭,佳时绚烂话新风“,匾额上则写着——“黄龙吐翠”。
过牌坊,道路两旁是两排高大的梧桐树,它们粗壮蔓长的枝条恣意地伸向高空,枝条上阔阔的、五角形的叶子促狭地、闹混混地挤成一堆,似乎想和头顶上的太阳一决高低。可那太阳却沉稳得很,不急也不恼,微笑着从高处把梧桐树的叶子投影到地面上,形成了大幅斑驳陆离的美妙图画。
行至路深处,两旁的亭台楼榭渐渐多了起来。正前方绿树掩映着的一块大石头上,镌刻着一个斗大的字——“缘”。
我仔细端详着这个朱红色的大字,见它喜气洋洋、清逸洒脱、风姿绰约、龙飞凤舞,一副飘飘然要飞起来的样子!
“缘”,是一个美好而又神秘的字眼!缘分、姻缘、机缘、夙缘……不经意间的相遇、冥冥中的注定、生命中的偶然,命运中的巧合……有多少美好的事情都是因它而起啊!
这样兀自漫无边际地想着, 差点碰到前面一块木板上。抬头看时,见一个双重檐的山门前立有一块黑色木板,上面刻着四个烫金的大字:“求缘入胜”。
山门两旁的楹联上书:“黄泽不竭,老子其犹。”
原来,这黄龙洞是杭州的护国仁王禅寺,南宋以来,这里是西湖上五大祀龙点之一;清末时改为道观,成为晚清“西湖三大道观”之一。
杭州的寺院,大多建于山林之间,故而一般会在寺院前筑上一个山门。
我想:或许在山门里面,会有一个很大的山洞吧。
入山门,左边是一个小水池。水池中央,刘海正兴致勃勃地逗弄着一只蟾蜍。
刘海戏蟾,出自道家的典故。有人说,刘海是陕西西安户县阿姑泉欢乐谷人,少年时上山打柴,看见路旁一只三足蟾蜍受伤,就赶紧给那蟾蜍包扎好伤口,救治了蟾蜍。蟾蜍于是变成了美丽的姑娘,和刘海成婚生子。
刘海的这个妻子,不仅有天仙的美貌,还能从嘴里吐出金钱和元宝来,不知道这刘海前辈子积了什么德,竟然遇到了这等好事情!
也有人说,蟾蜍本是南海龙王的女儿,名叫巧姑。她趁龙王外出,变作一只金色蟾蜍,跃出了桃花溪中的白龙潭。游兴正浓时,被一条凶恶的大蟒蛇盯上。生死存亡的关头,正在桃花峰下砍柴的刘海救了小蟾蜍。这一次出手相救,巧姑和刘海便相互钦佩爱慕,两人终成秦晋之好,巧姑还赠送一颗龙珠给刘海呢!
三足蟾蜍也好,南海龙王的女儿也罢,总之,这个刘海算是交了好运了!难怪有人说,二条腿的人好找,三条腿的蛤蟆实在是难求!
蓦然想起,前些年的时候,到了一个好朋友的家里,见那浪漫温馨的闺房内的一个僻静安全处,竟然摆放着一个石蟾蜍。那家伙浑身上下疙疙瘩瘩的,丑得要命。朋友看我注意那个怪吓人的动物,以为我对它感兴趣,笑呵呵地对我说:“那是我的宝贝,吸财镇灾辟邪,神吧?”
想到这里,我兀自笑了!
右边的小石门里,有一个小院,院子里也有一个水池,叫“投缘池”。池水中央的带荷叶边的大石盘上,端坐着六个胖乎乎的童子,童子们身上只系着一个小肚兜,围做一圈,共同端抬着五枚石雕古钱币。
这六个童子,分别代表六种缘分:财缘、情缘、姻缘、文缘、仕缘和子缘。六个童子头上的发髻各不相同,想来必定颇有说法。
池边有七个石墩,其中六个上面分别镌刻着“财、情、姻、文、仕、子”六个字;还有一个无字的石墩,代表着上述六缘之外的其他缘。
古铜币中央的方孔为“投缘孔”,人们可各据心意择方位,口中默念,投币击之,三有一中者大吉。
有三位女士正在投着用真钱兑换来的假币,大呼小叫地,玩得不亦乐乎。一旁的男人叉着胳膊、无所事事地等待,一副好不耐烦的样子!
投币这种活动虽说看起来简单,却是源远流长!不过,古代人不叫“投币”,而是叫“投壶”。
据说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在家请客,饮宴喝酒时就拿“投壶”这种 游戏 来助兴:前面搁一个壶,用一根箭从远处去投,须得将完整地投入才可,输了的就被罚酒喝。一开始是射箭,后来觉得不方便,便改成了投箭。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这里的太守宴上,玩儿的就是“投壶”这个 游戏 ;里面的“射”, 射的就是箭。
“投缘池”隔壁,也是一个院子,不过却是个名叫“禧园”的戏园子。
这是一个古色古香的院落,院子里四周的清吟轩、行云楼、一和阁、栖鹤齐、文缘阁等古朴的小楼房高低错落,用同质木楼梯和长廊连在一起。院子里四处张灯结彩,欢天喜地。
院子大门正对着的大戏台,是按照江南梨园的模式仿造的,很多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正忙乎着在戏台下添加凳子,看起来黄龙越剧团又要有一台像《梁山伯与祝英台》或者是《唐伯虎点秋香》这样的好戏上演了。
出禧园,回到主路,一路向前,见二门。
步入二门,左侧是方竹园。
园子里的“黄龙童子”铜像颇引人注目。圆圈里的童子,正看是两个卧着的,侧观则是两个蹲着的;这样,雕像里便出现了四个童子。这四个童子,象征着龙的子孙繁衍兴旺, 健康 成长。四童子皆是双手合十,那谦恭虔敬的样子生动极了!
据说抚摸童子的屁股求子多有灵验,那童子们的屁股,都被摸得光溜溜的,闪闪发亮。
看着这个童子雕像,倒想起了人们常说的这句话——河有两岸,事有两面。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有些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生命会展现出不一样的美。也许,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勇气、探求和发现。
在方竹园内,有很多竹子。
斑竹的叶子上斑斑点点的,那是与舜帝阴阳相隔的两位妃子娥皇和女英洒下的伤心和思念的泪水,——“斑竹一枝千滴泪”,这话一点也不错!
紫竹紫色的竹竿很是高挑。那些绿色的幼竿,还被一层细柔毛和白粉覆盖着,而那些大竹子的竹竿,已经全部变成紫黑色,个头也快长到十米高了。
琴丝竹的竹竿是黄绿相间的。除了普通的竹叶,枝条上还长出一条条长长的细丝。微风吹来,竹丝随风舞摆,像律动的琴弦,那姿态真是优雅韵致极了!
凤尾竹细细的竹竿上顶着一个大大的树冠。从远处看,它真不像竹子,反倒像是一株灌木树;待到近看时,数冠上那密密匝匝、细细尖尖的叶子分明就是竹叶嘛!真不知道,那么细的树干,是怎么顶起那个大数冠的!
最奇怪、也最珍贵的是方竹,眼看着圆圆的竹竿,摸起来却是方的。原来,那呈钝圆的四棱形竹竿,看见的和摸着的是不一样的。中国人常说“眼见为实”,外国人也说“seeing is believing”;看来,貌似真理的事情,也须因地制宜地看待才是。
“直内方外”,意味着内心正直、做事方正,中国古人一直视其为一种情节,《易·坤》中就说:“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方竹,似乎便是具备了这种“直内方外”的品性。宋朝的文人名士最爱吟诵方竹,刘学箕说:“节立孤高虚静处,身持敬义直方时”; 朱翌说:“运用四方随手转,操持一节比松坚”;张镃说:“锋棱四面峻,节操一生坚”……
北宋名臣张咏一生洁身自好,为政清廉,他给方竹的评价极高;“笋从初箨已方坚,峻节凌霜更可怜。为报世间邪佞者,如何不似竹枝贤。枝枝方直绿参参,林叶疏红始见心。却恐法时恶圆佞,结根遥向楚云深。”
在黄龙公园里,还有不少其他品种的竹子:毛竹、四季株、孝顺竹……三十余种竹子,直看得人眼花缭乱!
我十分喜欢看竹,而绝大部分人却是奔着方竹园前的月老祠而来的。
祠内正中央的月老,手执“婚书”,神色和蔼可亲,果然是一副好媒人的派头!
黄龙洞的这个月下老人,神通尤其广大。他面前有八个卜卦瓶,人们可以就姻、情、子、福、寿、文、仕、财八个方面占卜求签。老人学问也深得很,倘若抽到“和气帘帏、多乞神灵、来年花发”这样的签还好说,要是遇上“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叫明月送将来”这种签文,或者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可真个是愁煞那些解签人了。就连金庸大师也说:“杭州月下老人的签词恐怕是全国任何庙宇所不及的,不但风雅,而且幽默,全部集自经书和著名的诗文......"
我对这个学识渊博的月下老人十分敬重,双手合十,心里默默许愿着:“月下老人,您既能在月下翻看那婚姻簿册,又以红绳系男女之足,定下一世的姻缘,那也请您保佑普天下所有的家庭兴旺发达、和和美美吧!”
在祠内的墙壁上,有两幅壁画。左边的是唐伯虎点秋香的三笑姻缘故事。明代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仪表堂堂,足智多谋,为华太师府上丫鬟秋香的笑所倾倒;于是,费了诸多心思,娶到了貌若天仙的秋香。这可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铁杵也能磨成针!
右侧是唐代状元郭元振牵红线选宰相之女为妻的故事。宰相张嘉贞看上了一表人才、博学多才的新科状元郭元振,想把五个女儿中的一个嫁给他。五个女儿姿色各不相同、风骨皆是绰约,不好取舍。郭元振就让女儿们各拿一根红丝线,结果郭元振牵了第三根,娶了三女儿。这故事大概也是诠释了古人“姻缘乃是天注定”这句话的意思吧。
出月老祠,看到对面岩壁上伸出来一个黄色大龙头,呲着牙咧着嘴,龙眼圆睁、龙角直竖、龙须冉冉,它嘴里吐出清澈凛凛的水,水落在岩石后,又从岩石的缝隙中一缕一缕地冒出来,跌落在下面的池水中。
相传在南宋淳佑七年(1247)时,杭州大旱,宋理宗请来江西黄龙山的慧开禅师作法求雨。一天,忽然雷声大作,山后一石轰然开裂,状如龙嘴,泉水汩汩喷涌不停。人们以为是黄龙随慧开来解救干旱,于是便称这个地方为“黄龙洞”。皇帝赐金襕法衣敕封慧开为佛眼禅师,封龙神为灵济候。
慧开禅师号无门,园前牌坊上对联中的“无门洞”,指的便是慧开禅师,黄龙洞因此也叫“无门洞”。
池旁一座石峰上,朝向龙头的一面刻着“水不在深”, 另一面刻着“有龙则灵”。
圆缘台在一个小山坡上,台正中高悬着的一把大大的同心锁,锁的直径有5米,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铜锁。铜锁上有“缘”字花纹,两边伸出许多红线,一对小年轻正在一根线上结同心锁,那一根根红线上,早已结上了成千上万个小巧别致的同心锁。
这样大一个平台,不好好利用怪可惜的,人们就在这里举行婚庆,进行结义大典,在这里结婚的人,也树立起了婚礼从简的好风范!
圆缘台一侧,有“黄大仙洞”,洞两旁楹联上写着:“圯桥风远留黄石;古洞云深护素书。”区区十四字,讲明了黄大仙和西汉留候张良之间的故事。
当年张良逃亡至下邳,在桥上遇见一老者(黄石公)。老者将鞋掉到桥下,唤张良拾鞋,并为他穿鞋,张良一一照办。石公和张良约期再见于桥上。前两次老者嫌张良比他到得迟,第三次张良半夜之前先行赶到。老者便把《太公兵法》传给张良。有些时候,人越是谦逊,得到的东西就会越多!
我登上高处俯瞰,见园内松篁交翠,曲径幽深,山水石交融,便想起清钱塘诗人张丹写的《游黄龙洞诗》:“ 侧径缘山转,疏篱逼涧澄。汗流超石级,色冷嚼潭冰。密竹青无数,危松翠几层。日阴檐上雪,云网槛边藤。绝壑窥龙卧,飞岩见佛凭……”感觉甚为贴切。
距离黄龙洞不远处,有紫云洞和金鼓洞,这三个洞一并被称作“栖霞岭三洞”。
眼看天色已晚,只能作罢,留待改日再看。
黄龙洞景区介绍
黄龙洞景区是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汉寿县境内的一处风景名胜区,被誉为“南方千岛湖”。这里风景秀丽,山清水秀,是旅游度假的绝佳去处。景区内有不少值得一游的景点,如黄龙洞、大娄山、天乐峰、杏花岭、翠烟山、秀水潭等等。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美丽风光,让人流连忘返。首推黄龙洞,它是景区内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黄龙洞内有各种形态的钟乳石和石笋,十分壮观。而且,洞穴内的温度一年四季都在18℃左右,非常适合夏季避暑游玩。除了黄龙洞,大娄山也是景区的一大亮点。它是汉寿县的最高峰,海拔高达1638米,登上山顶可以俯瞰整个黄龙洞景区和周围的山川美景。天乐峰和杏花岭也是景区内的知名景点。天乐峰地处黄龙洞景区中心,是汉寿县的最高峰之一,登上山顶可以远眺湖南省的美丽风光;而杏花岭则是一处被绿树环绕的山谷景区,山谷内有清澈的溪流和美丽的瀑布,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此外,景区内还有翠烟山、秀水潭等自然景观,每个景点都值得一游。如果您来到黄龙洞景区,建议游玩时间不要少于两天,这样才能充分体验景区的美丽风光。最后,提醒您在游玩景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遵守景区规定,爱护环境,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龙是真实存在的吗?
龙是存在的直接证据还没有。1、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2、传说龙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3、龙的形象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源于鳄鱼,一说来源于蛇,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猪,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龙真实存在吗?
龙是存在的直接证据还没有。1、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汉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2、传说龙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3、龙的形象的来源有多种说法,一说来源于鳄鱼,一说来源于蛇,也有人认为来源于猪,甚至有说法称最早的龙就是下雨时天上的闪电。现在多数专家认为龙是以蛇为主体的图腾综合物。它有蛇的身、猪的头、鹿的角、牛的耳、羊的须、鹰的爪、鱼的鳞。在远古氏族社会时,以蛇为图腾的黄河流域的华夏族战胜了其他氏族,同时吸收了其他氏族的图腾,组合成龙图腾。
张家界黄龙洞是怎么形成的
张家界黄龙洞的形成:大约3.8亿年前,黄龙洞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沉积了可溶性强的石灰岩和白云岩地层,经过漫长年代开始孕育洞穴,直到6500万年前地壳抬升,出现了干溶洞,然后经岩溶和水流作用,便形成了今日地下奇观。 张家界黄龙洞全长7.5公里,垂直高度140米。洞体共分四层,整个洞内洞中有洞,洞中有河,石笋、石柱、石钟乳各种洞穴奇观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中国地质部70多位专家的考察结论则是:黄龙洞规模之多内容之全、景色之美几乎包揽了《洞穴学》的全部内容,是世界溶洞的“全能冠军”。 张家界黄龙洞以立体的洞穴结构,庞大的洞穴空间,宽阔的龙宫厅及数以万计的石笋,高大的洞穴瀑布,水陆兼备的游览线等优势构成了国内外颇有特色的游览洞穴,洞内有1库、2河、3潭、4瀑、13大厅、98廊,以及几十座山峰,上千个白玉池和近万根石笋。由石灰质溶液凝结而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幔、石枝、石管、石珍珠、石珊瑚等遍布其中,无所不奇,无奇不有,仿佛一座神奇的地下“魔宫”。 黄龙洞现开放有龙舞厅、响水河、天仙瀑、天柱街、龙宫等6大游览区,主要景观有定海神针、万年雪松、龙王宝座、火箭升空、花果山、天仙瀑布、海螺吹天、双门迎宾、沧海桑田、黄土高坡等100多
上一篇:咿呦 张恒远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