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4-06-08 11:02:26编辑:运动君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整理是什么?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整理: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5.持千金之币物古义:礼物今义:钱币。6.秦王方还柱走古义:跑今义:步行。7.诸郎中执兵古义:宫廷侍卫今义:指中医。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

《荆轲刺秦王》出自《战国策·燕策三》,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 历史 故事 ,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荆轲刺秦王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荆轲刺秦王知识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害怕。 5. 燕王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6.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 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3.而伤长者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 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 古义:可以用它来……。 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医生。 8.左右既前,斩荆轲 古义:周围侍从。 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A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向北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每日每夜 3.函封之: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向上 5.箕踞以骂曰:像......簸箕一样 B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 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上前 2.皆白衣冠以送之:穿白色衣服,戴白色帽子 3.乃朝服,设九宾 :穿朝服 C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使......闻 2.自引而起,绝袖 :使......绝 D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以......为迟 2.群臣怪之 : 以......为怪 四、文言句式: A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B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C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D倒装句 1.常痛于骨髓:介宾 短语 后置 2.给贡职如郡县:介宾短语后置 3.燕王拜送于庭: 介宾短语后置 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定语后置 5.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定语后置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故人具鸡黍: 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实在,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就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7.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8.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以”的用法(部分)。 (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方法 ,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2)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3)表目的,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来”“用来”“以便”。 (4)同“已”,相当于“已经”。 (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 心语 ,可译为“而”。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有机会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因为 3.丹不忍以己之私: 因为 4.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而,来 5.使工以药淬之: 用 6.日以尽矣:已 7.皆白衣冠以送之:而,来 8.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而,来 9.使使以闻大王: 而,来 10.以次进: 按 11.以故荆轲逐秦王:因为 12.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没有用来……的 13.而乃以手共搏之:用 14.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用 15.遂拔以击荆轲:而,来 16.箕踞以骂:而,表修饰 17.乃欲以生劫之: 用 18.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而,来 19.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 20.敢以烦执事:用 21.越国以鄙远: 而,来 22.焉用亡郑以陪邻:而,来 23.阙秦以利晋: 而,来 24.以乱易整: 用 七、固定短语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荆轲刺秦 读后感 《荆轲刺秦王》是高一年级的第二篇文言文,这篇 文章 并不是写荆轲刺秦王的场面,而是写荆轲为刺秦王而准备,情节曲折,令人回味。 一开始觉得荆轲是鸡蛋碰石头,不自量力,甚至认为他是为了成就自己的形象而去刺秦王,不认为那是对燕国的回报,而是一个政治上的败笔,反而加速燕国的灭亡,这不是与当初的目的背道而驰吗? 但是偶尔看到了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才发现,荆轲其实是个一侠肝义胆,不畏强权的.人,他虽不懂一个之力难为力挽狂澜的道理,也不懂秦帝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至少他不畏强权,不怕牺牲,在国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艰难,不畏强权的气概还是值得称道的。 他为了太子的“恩”而挺身而出,舍生取义,这一点又有几个人能够做到,他明知去就一定是死,无论成败,死字当头,可他却义无返顾,走向了死亡的深渊,但也同时走上了精神世界的天堂,虽末成功却名垂千古,成为四大刺客之首。 如果有一天,我接受了他人的恩情,不知是否能为他豁出性命,也许现在人对荆轲有太多的不解,但是荆轲却毫不在乎,他侠肝义胆,司马迁曾赞道。 他是卫国人,替太子舟充当刺客并不是基于对国的爱,而是对恩的回报,勇往直前,即使前面是深渊。 最后,对于这篇文章,给我的不解太多,但给我的遗憾却更多,就如错过雨后彩虹的几分钟,但我可认骄傲的说道:“我,读懂了荆轲!读懂了这个传奇人物。” 荆轲刺秦王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的叙述,赞扬了荆轲机智勇敢和扶弱救困,反抗侵伐的侠义行为,表现了作者反抗强暴统治的思想。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如下1.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说通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少,通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秦王还柱而走:还通卒起不意:卒,通被八创:被,同2.重要字音:翦(jiǎn) 髓(suǐ) 揕(zhèn) 拊(fǔ) 盛(chéng) 谒(yè)袒(tǎn) 扼(è) 淬(cuì) 忤(wǔ) 濡(rú) 叱(chì)徵(zhǐ) 瞋(chēn)陛(bì) 慑(shè)发(fā) 惶(huáng) 卒(cù) 提(dǐ ) 眩(xuàn) 遗(wèi)创(chuāng)且(jū) 筑(zhù) 箕(jī) 匕(bǐ)3.文言句式:判断句。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扩充.荆轲刺秦王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为燕国勇于牺牲的精神。文章通过一系列情节和人物对话、行动、表情、神态等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了英雄荆轲的形象。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解析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卒惶急无以击轲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小结2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故人具鸡黍 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有哪些?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好的学习荆轲刺秦王,下面我为你准备了“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内容,仅供参考,祝大家在本站阅读愉快!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振,通“震”,害怕。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 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卒, 卒, 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2.给贡职如郡县;   3.燕王拜送于庭。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一词多义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故   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缘故;   鲰生说我……故听之 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故交,老交情;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登上;   轲自知事不就 成功;   故人具鸡黍 老,旧。   3、诚   诚能得樊将军首 如果真的;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的确,确实。   4、度   度我至军中,君乃入 估计;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常态,气度。   5、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大行不顾细谨 顾忌,考虑。   6.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7.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六、固定用法   1.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 “有以”,意为:有用来……的办法 );   2.然则将军之仇报 (既然这样,那么);   3. 荆轲有所待( 有……的);   4.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复音虚词“所以”常引出表原因、手段等的分句,译为:……的原因。);   5.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6.以故荆轲逐秦王 (因此)。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樊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 淬之。以试人,血濡缕,人无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乃令秦武阳为副。(秦武阳 一作:秦舞阳)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乃复请之曰:“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荆轲怒, 叱太子曰:“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遂发。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wèi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 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秦王目眩良久。   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翻译   秦国的将军王翦攻破赵国,俘虏赵王,大部分占领了赵国的国土,进军向北侵占土地,到达燕国南部的边界。   燕国的太子丹很害怕,就请求荆轲说:“秦军马上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我想要你长久的侍奉我,又怎么能够做得到呢?”荆轲说:“即使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假如空手而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果真能够得到樊将军的首级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一定高兴地召见我,我就有办法来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困窘而来归附我,我不忍心由于自己个人的私仇而伤害长者的心意,希望您另外考虑对策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私下里会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是刻毒透顶了。父亲、母亲和同族的人都被杀死或没收入官为奴。现在听说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买将军的首级,您将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泪流满面地说:“我每当想起这一点,常常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什么办法罢了。”荆轲说:“现在有一个建议,可以用来解除燕国的忧患,报将军的深仇大恨,怎么样?”樊於期于是上前问道:“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樊将军的首级来献给秦国,秦王一定高兴而又友好地接见我。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用匕首)刺他的胸膛。这样,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是否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露出一只胳膊,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日夜夜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今天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自杀。   太子听说了这件事,赶着马车跑去,伏在樊於期的尸体上大哭,非常悲伤。事已至此,没有办法挽回了,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于是太子预先寻求世上锋利的匕首,得到赵国徐夫人的匕首,用一百金把它买到,叫工匠在淬火时把毒药浸到匕首上。用人来做实验,血沾湿衣褛,没有不立即死亡的。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燕国有个勇士秦武阳,十二岁的时候就杀过人,人们不敢同他正眼相看,于是叫秦武阳做助手。   荆轲等待着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那个人住得很远,没有来,因而停下等候他。   过了一阵还没动身,太子嫌荆轲走晚了,怀疑他有改变初衷和后悔的念头,就又请求他说:“日子已经没多少了,您难道没有动身的意思吗?请允许我先遣发秦武阳!”荆轲发怒,呵斥太子说:“今天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有用的小子!现在光拿着一把匕首进入不可意料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下来,是因为等待我的客人好同他一起走。现在太子嫌我走晚了,请允许我告别吧!”于是出发了。   太子和他的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易水上,祭过路神,就要上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上前作歌唱道:“风声萧萧悲鸣啊易水彻骨寒冷,壮士这一离去啊就永远不再回还!”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众宾客都睁大了眼睛,头发都向上竖起顶住了帽子。于是荆轲就上车离去,始终不曾回头看一眼。   到达秦国后,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优厚地赠送给秦王的宠臣中庶子蒙嘉。   蒙嘉替他事先向秦王进言,说:“燕王确实非常惧怕大王的威势,不敢出兵来抗拒,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俾能守住祖先的宗庙。他们诚惶诚恐,不敢自己来陈述,恭谨地砍下樊於期的头颅和献上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用盒子封好,燕王在朝廷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派使者来禀告大王。一切听凭大王吩咐。”   秦王听了蒙嘉的话,非常高兴。于是穿了上朝的礼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荆轲捧着装了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武阳捧着地图匣子,按次序进宫,到达殿前的台阶下,秦武阳脸色都变了,十分害怕,秦国的群臣对此感到奇怪。荆轲回过头来对秦武阳笑了笑,上前替他向秦王谢罪说:“北方蛮夷地区的粗鄙人,没有拜见过天子,所以害怕,希望大王稍微原谅他些,让他在大王的面前完成他的使命。”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武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打开地图,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于是荆轲左手抓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着匕首刺秦王。还没有刺到秦王的身上,秦王非常惊骇,自己伸直身子站起来,挣断了袖子。秦王拔剑,剑太长,就握住剑鞘。当时秦王心里又怕又急,剑插得很紧,所以不能立即拔出来。   荆轲追逐秦王,秦王绕着柱子跑。秦国的君臣都惊呆了,事情突然发生,意料不到,大家都失去了常态。并且按照秦国的法律,臣子们侍立在殿上的,不能带一点兵器;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排列在宫殿的台阶下面,没有君王的命令不能上殿。当危急的时候,来不及召唤阶下的侍卫,所以荆轲追逐秦王,大家仓猝间惊惶失措,没有武器用来击杀荆轲,仅仅用空手一起同荆轲搏斗。   这时,秦王的随从医官夏无且(jū)用他手里捧着的药袋投击荆轲。秦王还正在绕着柱子跑,仓猝间惊惶失措,不知道怎么办。侍臣们就说:“大王背着剑!大王背着剑!”秦王于是拔出剑用来攻击荆轲,砍断了荆轲的左大腿。荆轲倒下了,就举起他的匕首投击秦王,没有击中,击中了柱子。秦王又砍击荆轲,荆轲被砍伤了八处。   荆轲自己知道事情不能成功了,靠着柱子笑着,像撮箕一样地张开两腿坐在地上,骂道:“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秦王的侍臣上前,斩杀荆轲。事后,秦王还头昏眼花了好长一段时间。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小结

  《荆轲刺秦王》这篇文言文的学习,高中学生需要重点了解文言知识点,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8.卒起不意卒惶急无以击轲 卒,通“猝”,仓促,突然。   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2.仰天太息流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品德高尚之人,此指樊将军。今义:年长之人。   4.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可以用它来……。今义:表可能、能够、许可。   5.持千金之币物 古义:礼物 今义:钱币。   6.秦王方还柱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7.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侍卫 今义:指中医。   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周围侍从。今义:表方向或大约。   三、词类活用现象:   名词作状语   1.进兵北略地   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函封之   4.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动词   1.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 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 左右既前,斩荆轲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乃朝服,设九宾   使动用法   1.使使以闻大王   2.使毕使于前   3.自引而起,绝袖   意动用法   1.太子迟之   2.群臣怪之   四、文言句式:   判断句   1.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3.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省略句   1.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2.欲与 ( 之 ) 俱   3.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4. 而(群臣)卒惶急无以击轲   被动句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介宾短语后置   1、常痛于骨髓 ( 介宾短语后置 )   2、 嘉为先言于秦王 ( 介宾短语后置 )   3、燕王拜送于庭 ( 介宾短语后置 )   4、使毕使于前 ( 介宾短语后置 )   定语后置   1.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五、重点实虚词   1、发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 打开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   发尽上指冠 头发   2、顾   顾计不知所出耳 只是,不过   荆轲顾笑武阳 回头   3.为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被   为之奈何 对付,处理   乃为装遣荆轲 准备   乃令秦武阳为副 做为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为   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发出   4.而   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 并且,表递进   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 因而,表因果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却,表转折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就,或不译,表承接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相当于“地”或不译,表修饰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文言文知识点小结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 积累重要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   ⑵ 了解《战国策》及相关知识,把握古代记叙散文的特点。   ⑶ 理解分析荆轲、太子丹、秦武阳等人物形象。   ⑷ 掌握古代记叙散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⑴ 介绍相关历史背景,让学生在历史大背景中观照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⑵ 引导学生提要勾玄地阅读课文,学会抓住关键词语,概述文章的叙事脉络,做到纲张目举,提高其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⑶ 设计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代散文简洁、精炼、细节传神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⑴ 理解领会荆轲不畏强暴、不避艰险、舍生忘死、扶弱济困的英雄精神。   ⑵ 引导学生领略英雄的才华与品德,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2、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1、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师准备】   1、搜集荆轲刺秦王的相关信息。   2、准备相关图片,展示给学生以形成直观印象。   3、指导学生充分预习,预先整理重要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气势,思考人物形象并圈点出难理解的词句。   2、尝试概述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读准字音,疏通文句,把握文意。   2、品赏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内容〗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诸多风流人物之中,有一位仅有短短两句吟唱,而这两句却成为千古绝唱,这就是荆轲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诗中透露出无限的悲凉和对人生的留恋,但荆轲仍然一无反顾,“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许多英雄就这样永远地走入历史深处。今天,让我们在前人的记述中再来探寻英雄的足迹,倾听历史的回音。(板书课题)   二、《战国策》简介   多媒体展示,学生齐声朗读: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编著,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三、背景简介   多媒体展示,教师简述: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四、扫清阅读障碍   1、读准字音(多媒体展示,师生齐读)   淬(cuì)忤(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zhèn)拊(fǔ)髓(suǐ) 樊於(wū)期箕踞(jī jù)亢(kàng) 夏无且(jū)   2、疏通疑难语句(多媒体展示,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疑难语句由学生预习得来)   1、秦王必说见臣:   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   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   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3、乃今得闻教:   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4、函封之:   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5、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强暴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6、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愿意全国上下做秦国的臣民,(燕王)排在诸侯的行列,供应、贡献、赋税和郡县一样,只要能奉守祖先的宗庙。给(jǐ),供应,供给。职:贡赋,赋税。   7、北之人:北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   蛮夷:古代泛指少数民族。   鄙:边疆,边远的地区。   五、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结构   1、指名学生复述   2、快速梳理情节(多媒体展示)   序幕 狼烟四起   开端 义士请缨   发展 求取信物 易水诀别   高潮 廷刺秦王   结局 壮士殒命   尾声 秦王目眩   六、精彩语段赏析   1、师生共同确定精彩情节:   求取信物 易水送别 廷刺秦王。   2、感受精彩情节,学生朗读精彩片段:   求取信物分角色朗读。   易水送别全体朗诵。   廷刺秦王单人朗诵。   3、分组讨论:   ⑴ 分三组,分别讨论三个精彩片段。   ⑵ 讨论内容,精彩从何而来。任选一个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或人物性格或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或写作技巧或其他三组分别派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求取信物:   荆轲与樊於期的对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表现出深谋远虑、心机绵密的个性。   易水送别:   场面描写:   ① 抓住特点白衣冠   ② 突出重点荆轲   ③ 顾及全面其他人物   ④ 结合写景风萧萧兮易水寒   烘托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如,白衣冠世皆垂泪涕泣世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   廷刺秦王。   顾笑武阳:   沉着机智、镇定自若   超人的胆略、非凡的气质(神态)   图穷匕现:   神勇(动作描写短句)   倚柱笑骂:   视死如归(神态)   4、总结归纳:   (荆轲这一人物性格及塑造人物的手法)   反面观点仅作参考,本节课只就文本讨论。   七、结束语   八、布置作业   1、整理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成语等   2、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荆轲是奴才还是英雄,应当歌颂还是应当批判”,请结合课文相关信息,联系历史背景,谈谈自己的理解。    【板书】   荆轲刺秦王   精彩情节人物性格(荆轲)塑造手法   求取信物深谋远虑、胸有城府人物对话   易水送别赴汤蹈火、义无反顾场面烘托   廷刺秦王机智沉着、视死如归动作、表情

高一语文必修1《荆轲刺秦王》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 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重点难点: 评价历史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   一、导入:咏 荆 轲   风萧萧兮易水寒,秦王纵横平赵燕。   男儿有志纾国难,太子无奈求圣贤。   家国重任擎一身,樊首舆图封两函。   始皇幸存统四海,荆轲忠勇高云天。   二、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但事与愿违,荆轲刺秦王失败,秦大举进攻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复习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作者已不可考。最初有《国策》《国事》《短长》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三十三篇,分国别编辑,依次是东周一篇,西周一篇,秦五篇,齐六篇,楚四篇,赵四篇,魏四篇,韩三篇,燕三篇,宋、卫合一篇、中山一篇。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前452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前216年),共245年。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土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勇于斗争的行为。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丈学价值。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①根据“思考和练习”一的提示,将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段:自“秦将王翦破赵”至“遂发”写行刺准备;   第二段:自“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至“终已不顾”,写易水诀别;   第三段:自“既至秦”至“秦王目眩良久”,写秦廷行刺。   ②划出疑难词句。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一课时   1、 听录音,正音正字   徵(zhǐ) 卒(cù) 提(dǐ) 樊於(wū)期 夏无且(jū)   拜谒(yè) 濡(rú)缕 变徵(zhǐ) 淬(cuì)火 忤(wǔ)视   图穷匕(bì) 见(xiàn) 八创(chuāng) 箕(jī)踞 揕(chèn)之   偏袒(tǎn) 陛(bì)下 拊(fǔ)心 瞋(chēn)目 怒叱(chì)   2、学生自读课文。   二、找学生读,讨论第一、二、三自然段疑难词句。   三、翻译下列句子。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秦王必说见臣:说,同“悦”。说见:高兴地接见。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穷:走投无路,犹如“追穷寇”之“穷”。古代缺少衣物钱财一般叫贫,不得志、无出路叫穷。困,困窘。樊将军“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可见“穷困”。私:自己的(事情)。意:情意。全句意为。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来投奔我,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事情而伤害了长者的心意。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将奈何,为之奈何?   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被陵辱。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乃,语气副词,表转折。教:指教。全句意为:而今才听到(您的)指教。    第三课时    教学时间:   一、 找学生读,纠正读音。   二、 讨论“行刺准备”剩余部分。   三、翻译下列句子。   函封之:函,盒子。这里名词作状语,表示“用盒子封”。全句意为,用盒子把它(樊於期,之首)封起来。   乃为装遣荆轲:于是整理行装,派遣荆轲(上路)。   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现在(是)拿着一把匕首进入凶险难测的的秦国,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的外地客人和(他)一同去。    第四课时    教学时间:   一、找学生读“易水诀别”部分,纠正读音。并讨论“易水诀别”部分。   二、 找学生读“秦廷行刺”部分,纠正读音。并讨论“秦廷行刺”部分。

荆轲刺秦王原文是怎么说的?

全文为:荆轲刺秦王,两只毛腿肩上扛,臻首轻抬玉股进,香汗润浸象牙床。九浅一深玉箫急,胯下秦王眼流翔。殿中群臣罔不顾,座旁舞阳更何遑。渐离筑歌犹在耳,易水丹心付燕王。嬴政玉体横陈时,已报燕师入咸阳。经典语录1、荆轲刺秦王,两条毛腿肩上扛。2、不要在意这些细节。3、这个世界怎么了。4、操操操操操操。5、一听就吓尿了。6、俗话说:死猪不怕开水烫。但是死猪泡过的开水,你敢不敢喝呢。7、如果从香港带超过两袋奶粉回大陆就是走私,那从大陆带两罐奶粉去香港算不算贩毒呢。8、这是一个喝西北风都会中毒的年代。9、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10、玩蛋是会完蛋的。

荆轲刺秦王出自哪里?

《史记·刺客列传》作者:西汉·司马迁荆轲者,卫人也。其先乃齐人。荆轲是卫国人,他的祖先是齐国人,后来迁移到卫国, 卫国人称呼他庆卿。到燕国后,燕国人称呼他荆卿。荆卿喜爱读书、击剑,凭借着学说游说卫元君,卫元君没有任用他。此后秦国攻打魏国,设置了东郡,把卫元君的旁支亲属迁移到野王。荆轲漫游曾路经榆次,与盖聂谈论剑术,盖聂对他怒目而视。荆轲出去以后,有人劝盖聂再把荆轲叫回来。盖聂说:“刚才我和他谈论剑术,他谈的有不甚得当的地方,我用眼瞪了他;去找找看吧,我用眼瞪他,他应该走了,不敢再留在这里了。”词句注解:好力:爱好勇武、力气。败北:战败逃跑。北,打了败仗往回逃。鲁城坏即压齐境:意思是说,你们侵略鲁国,已经深入到都城边缘、假如鲁国的都城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颜色:脸色。辞令如故:像平常一样谈吐从容。倍:通“背”。背弃、违背。所亡地:丢失的国土。亡,丢失,失去。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刺客列传

荆轲刺秦王对还是错

是对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仁义忠贞,为报恩不惜献出生命。荆轲的甘愿冒死入虎狼之强秦,刺杀秦王,其中报答太子丹知遇之恩的因素是无可否认的,直到临死他还念念不忘:“必得约契以报太子。”2、不畏强权,敢于反抗秦王的暴政。荆轲刺秦王是为了挽救燕国以至于六国的危亡,反抗暴秦之兼并而出力的,他是心系家国天下,心系百姓的。3、足智多谋,善于用计。荆轲自知强上必不可能成功,于是想到了献图的办法,这说明荆轲是非常聪明,非常有谋略的,虽然最后计划失败了。4、刚正不阿,宁死不屈。行刺失败自己撞死,而不愿死在秦军手中,这也表明了他的志向与忠贞气节。扩展资料: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当时正是秦始皇嬴政威逼天下,横扫四方的时候,各诸侯国被秦国大军压得喘不过气来。荆轲为人豪爽,曾经游历诸国,以剑术游说君王,但是都不得重用,后来荆轲到了燕国,和一个叫高渐离的相交,两人都是豪放不羁的人,所以经常在一起唱歌喝酒。当时燕太子丹对于秦王一直都心有怨恨,再加上秦国蚕食天下的气势已经是一发不可收拾了所以一直想着找人去刺杀了秦王,让秦国剩下的人自己先争权夺利、无暇他顾。恰好荆轲的好友田光向燕太子丹推荐了他,于是荆轲成了太子丹的座上宾,被好吃好喝的照顾着。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荆轲就提出一个计划,带着秦国叛将樊於期的脑袋和燕国的地图前去取信秦王才好行刺杀之事。这边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跪求《史记》中《刺客列传》主要内容,一定要100-200字

《史记-刺客列传》是一篇类传,依次记载了春秋战国时代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和荆轲等五位著名刺客的事迹。
细味全传,尽管这五人的具体事迹并不相同,其行刺或行劫的具体缘由也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这就是他们都有一种扶弱拯危、不畏强暴、为达到行刺或行劫的目的而置生死于度外的刚烈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实质则是“士为知己者死”。
本传虽是五人的类传,但全篇次第井然,始于曹沫,终于荆轲,中间依次为专诸、豫让和聂政,俨然一部刺客故事集,而统摄全篇的内在思想则是本传的主旨。


上一篇:公司窗外跑来濒危物种飞猫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