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大航天时代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4-06-16 06:44:41编辑:运动君

已经飞行200亿千米,离地球最远一张照片,为什么会让人类深思?

1990年的2月14日,也就是西方的情人节之际,NASA发出指令,让已经完成了所有任务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回望太阳系,对所有在视野中的行星拍摄了一组照片,传回地球后NASA将其处理成了一张太阳系的全家福!

在这张囊括太阳系的照片中,承载了人类所有未来的地球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光点,甚至你会将其当成是液晶屏上的一个坏点或者灰尘,吹口气它就不见了!

凝聚了人类梦想的旅行者探测器

经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旅行者探测器是1977年发射的,这要比本文的大部分读者年纪都要大,当然也包括笔者!这个源自于水手计划的旅行者,是人类执行过的最伟大、最多产、正常工作时间最久的航天器!

旅行者系列是一艘被设计用来探测太阳系所有行星的探测器,而飞向太阳系外则是它们任务结束后的最后使命,并且在此过程中它们还需向地球传回获取的信息,以及向外星人传递人类的问候!因此它搭载的设备除了各种相机以及磁场于太阳风等探测仪器外,还有一个即使到现在仍然非常巨大的高增益抛物面天线,直径达到了3.7米!



除此以外还有一片美国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操刀设计于制作的镀金唱片,上面搭载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委员会选定的115幅图像,还收录了用以表述地球上各种文化及生命的声音,表示发射时间的一块放射性铀238,截获旅行者的外星人可以籍此判定旅行者的发射时间。

更重要的是它的镀金唱片中还有一张标识太阳在银河系中位置的脉冲星地图,即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脉冲星位置,其实理论上只要三颗即可知道太阳的位置,但考虑到外星人截获旅行者可能会高达数万年甚至更久,因此尽量多的脉冲星将会有更高的导航精度!

旅行者的任务

旅行者系列是两个探测器,二号先于一号发射,但一号的轨道设计距离更近,因此它尽管比二号晚出发半个月左右,但它在木星轨道附近就追上了二号,自此以后它就开始了勇往直前之旅!

旅行者一号发现了木星存在行星环,还发现了木卫一正在火山喷发,接近土星时需要仔细探测土卫六的大气层,因此一号以土星的引力弹弓靠近了土卫六,但因为此次的轨道变动,直接让一号离开了黄道面,土星外的行星转由二号来探测了!

旅行者1号是在1998年2月17日那天超过先驱者10号成为飞离太阳最远的探测器,当天旅行者1号与太阳的距离和先驱者10号相同(都是69.419AU),但由于旅行者1号速度比先驱者10号要快1.016 AU/年,因此自那天开始,旅行者就成了最孤独的旅行者!

一张平淡无奇的照片,为何会让人类陷入沉思?

自照相机发明以来,著名的照片有无数张,但从来没有过这样一张照片能震撼全人类的,著名天文学家卡尔萨根还因为这张照片写成了《Pale Blue Dot》!至于他关于暗淡蓝点的感慨就不整段摘抄了!

是什么原因让卡尔萨根发出如此感慨?因为对于银河系一隅的太阳系来说,人类都已经渺小到一口气都吹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程度,但对数千亿颗恒星的宇宙来说,银河系也不过就是一粒灰尘!望远镜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让人类认识无垠宇宙的工具,但却也是人类认识自我的过程,从地球到宇宙,从64亿千米外回望地球,则是再一次心理上更深层次的震撼!

旅行者一号将飞向哪里?

记得有网友提过一个问题,旅行者会不会在以后某个时刻被太阳的引力再一次拉回来?其实这事情不会发生了,因为它已经远超太阳的逃逸速度,正处在一条双曲线轨道上,所以它将永远离去!

旅行者1号从地球上发射后的轨迹。它在1981年于土星的位置与黄道分道扬镳,转往蛇夫座方向前进至今

不过NASA并没有替它指定飞行方向,在地球上看来它当前正朝着蛇夫座方向前进,4万年后它会以1.6光年的距离经过蛇夫座的AC+79 3888恒星,其实1.6光年整个距离根本算不上路过!所以它未来飞向何方,并没有一个定数!



另外NASA将在未来十年内彻底丢失旅行者系列的信号,因为它们搭载的氧化钚和电池已经工作了40多年,现在功率已经下降到不足以支持探测器大部分设备的工作,所以现在仅仅是接收旅行者一号探测器的信号而已!

旅行者一号和二号的最新数据

正在离开太阳系的探测器(二号位于观测者方向,一二号同时截图太阳系太小了)

再继续下去,连信号都无法分析出是啥信息了,再往后,即使是这个信号也会被背景辐射所淹没,到那时,人类唯一一只放的最远的风筝也将断线!


已经飞行200亿千米,离地球最远一张照片,为什么会让人类深思?

因为这张照片展示出了地球、人类的渺小,使人不得不沉思,与宇宙相比,人类只是微小的存在。当我们面对宏大的场景时,常常会有敬畏之心,也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如果只是低头,看到的只会是比我们小的蚂蚁,会觉得自己是多么强大。而面对广阔的宇宙的时候,我们才会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地球上的人类而已。1.旅行者探测器。旅行者探测器是1977年发射的空间探测器,代替无法前往太空的人类去太空探测,主要探索的是太阳系及其外围行星。人类现在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航天技术,可是飞行器只能带领宇航员到达空间站,想要完全自由地前往某个特定的星球进行探测和研究的任务。不管科学家研究出多么厉害的天文望眼镜,也无法观测到宇宙的全貌。这就是科学家制造一个宇宙探测器的原因。旅行者探测器是人类的眼睛,通过接受旅行者号传送的图像资料,科学家们可以更详细地研究宇宙和太阳系的行星。除此之外,旅行者探测器还带着一个独特的唱片,里面记载着地球生物的声音,甚至是各地的文化。科学家想借此向外星人传递友好的信号。2.太阳系“全家福”。而在旅行者号的拍摄任务中,最令人感到兴奋的,应该是它拍摄下的太阳系“全家福”。在地球科学家发送命令后,回望太阳系的1好旅行者探测器,将它摄像头面对的行星都进行了拍摄。而太阳系中的所有行星自然都被拍到了。科学家将旅行者探测器拍到的照片一张张排列好,组合成了太阳系的“全家福”图片。这样的一张“全家福”自然是很壮观的。因为太阳系很大,要到达一个很远的距离才能拍下太阳系的全貌。这全靠旅行者探测器才能做到。另外还要注意的是,地球在这张“全家福”的样子。就算是放大了看,地球也只是一个小点而已。在太阳系中,地球的渺小就这样对比出来了。3.地球的渺小。地球是渺小的吗?处于地球的我们可不是这样想的。我们只觉得生活的地球很大,一眼望不尽,想绕地球一圈也不容易,地球根本就不渺小。而旅行者探测器拍摄的那张太阳系“全家福”,却展露出地球的渺小。与太阳系相比,地球实在是太小了。那身处于地球中的人类,就像是太阳系的一小粒灰尘,是那样的微小。人类会沉思,是因为人类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伟大,殊不知伟大只是我们的自以为是。和地球上的生物、植物相比,我们似乎是伟大的。可是和地球相比,和太阳系相比,和宇宙相比,我们是渺小的。很多人说人类的诞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可是宇宙的诞生比人类的诞生还要不可思议。有人说,人只有勇于缩小自己,才会显得伟大。当我们认可自己是渺小的,敬畏自然、敬畏地球、敬畏宇宙,我们才能活得更长久,人类的存在才会是伟大的。

神舟十二号将搭载 3 名航天员入住空间站,对中国航天有何重大意义?

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我国多项主要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包括国产芯片、原材料、元器件等,基本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据悉,北斗导航终端也引入飞船设计中,导航计算、返回搜救落点报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统定位数据。还有一个重点信息值得关注,那就是此次神舟十二号的三名航天员首次进入了“天宫”,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我国多项主要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包括国产芯片、原材料、元器件等,基本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据悉,北斗导航终端也引入飞船设计中,导航计算、返回搜救落点报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统定位数据。还有一个重点信息值得关注,那就是此次神舟十二号的三名航天员首次进入了“天宫”,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我国多项主要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包括国产芯片、原材料、元器件等,基本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据悉,北斗导航终端也引入飞船设计中,导航计算、返回搜救落点报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统定位数据。还有一个重点信息值得关注,那就是此次神舟十二号的三名航天员首次进入了“天宫”,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我国多项主要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包括国产芯片、原材料、元器件等,基本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据悉,北斗导航终端也引入飞船设计中,导航计算、返回搜救落点报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统定位数据。还有一个重点信息值得关注,那就是此次神舟十二号的三名航天员首次进入了“天宫”,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我国多项主要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包括国产芯片、原材料、元器件等,基本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据悉,北斗导航终端也引入飞船设计中,导航计算、返回搜救落点报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统定位数据。还有一个重点信息值得关注,那就是此次神舟十二号的三名航天员首次进入了“天宫”,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空间站。神舟十二号的成功发射体现了我国多项主要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包括国产芯片、原材料、元器件等,基本都是我们自己生产的。据悉,北斗导航终端也引入飞船设计中,导航计算、返回搜救落点报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统定位数据。还有一个重点信息值得关注,那就是此次神舟十二号的三名航天员首次进入了“天宫”,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空间站。

神舟十二号3名航天员撤离空间站,他们此次在空间站到底完成了哪些任务?

神舟十二号在空间站中主要完成了三项任务。1、抬升舱外全景摄像机机位以便更加准确监视舱外情况。摄像机由于发射的外暴露的限制,把摄像机安装在了一个比较低的位置,它的视场角还是有限的,入轨之后,航天员根据任务需要,需要扩展摄像机的视角来监视整个舱外的情况,需要航天员去把这些摄像机安装一个支架,架得更高一点。2、掌控操作中国太空舱的机械手臂,并安装脚限位器,这只机械手臂可以在太空抓取我们废弃卫星和太空垃圾。天宫空间站采取“积木式”结构,由核心舱、实验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部分在太空中采取“搭积木”的方式完成,机械臂就是搭积木的那双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在日常的维修、维护、监视和舱外作业过程中,缺了它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在发射时它并未安装至关重要的脚限位器。简单而言,它并没有办法能“绑住”并携带航天员进行舱外作业,而航天员毫无疑问是舱外任务的灵魂。因此,这次出舱最核心的目标是在机械臂上安装并测试服务于航天员的脚限位器,为未来天宫的长期出舱行走任务打下最重要基础。出舱主要搭建和验证了前往“仓外作业地点”的两种方式:方式一:搭乘机械臂进行大范围转移到作业地点出舱时先把脚限位器、操作台装在咱的机械臂上,然后通过机械臂转移到作业点。舱内航天员需要对机械臂进行操作,虽然地面人员也可以对机械臂进行大范围转移,但在有航天员站在机械臂上的时候,舱内航天员可以更直观的对机械臂位置进行观察,更能与舱外航天员进行直接交流。方式二:借助扶手进行舱外爬行至作业地点空间站外还安装了多种舱外扶手,帮助航天员在舱外更顺利地爬行。3、从下一次出舱行走,安装拓展泵设备的地方做一个应急返回的一个演练。在完成全景摄像机抬升作业后,刘伯明把自己的头盔相机对准地球并解说:“现在有白云朵朵,还有成片的,像海洋一样的画面。现在,跟随我的步伐,一起自由地飞翔吧。”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刘伯明说了这么一段话:这次任务出舱时间大幅增加,任务极其复杂艰难,我相信挑战和考验也不会缺席。因此,我们进行了严格、系统、全面的训练,我相信,无论困难多大、风险多高、任务多重,有专业地面人员的专业支持,有三人的默契配合,身穿我国自己研制的航天服,我们都会完成好每一次出舱任务,浩瀚太空必将留下更多的中国身影、中国足迹!航天是高风险的事业,在执行任务前会想各种方案预案,但在探索的道路上或多或少还是会出现一些坎坷,那些意想不到的难题被我们优秀的航天员解决后,我们对浩瀚的太空又有了新的认识。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如何?

中国航天事业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进入空间能力大幅提升。2016年,新一代的长征七号、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相继首飞成功,使中国火箭运载能力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中国运载火箭成功升级换代,擎起迈向航天强国的中国力量。从北斗导航系统到“天眼工程”的高分专项,再到实践十三号高通量通信卫星……一系列普惠民生的航天重大工程为大家绘出了一幅由航天高科技支撑的美好生活画卷:不论身在何方,“北斗”帮你导航;足不出户,“风云”帮你知天象;万米高空的飞机里上网、打电话也不再是梦想。中国航天事业近年成就:1、2019年7月25日,由北京星际荣耀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民营运载火箭零的突破;2、12月27日20时45分,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约2220秒后,将实践二十号卫星准确送入近地点192千米、远地点6.8万千米的预定轨道,发射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3、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搭载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等载荷从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宣布,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阶段任务首战告捷;4、2020年6月23日,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成功发射。7月31日,我国向全世界宣告,中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全面建成;5、2020年7月23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首次自主的火星探测任务,是中国迈向深空的重要一步。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我国的航天事业起始于1956年,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2021年10月17日,航天发射次数一年内“首次突破40次”。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完成第1个100次发射历时37年,成功率93%,第二个100次发射仅历时7年,成功率98%,发射周期从60天缩减到不到20天。

航天事业可以分为三部分:一是空间技术,二是空间应用,是让航天技术产生实际应用,三是空间科学,即不以技术和应用为目的,而是探索和发现新规律。

中国航天创建60余年来,取得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一系列辉煌成就,随着未来关键技术的不断攻关,中国进入空间能力将进一步提升。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回顾升空时有哪些令你震撼的瞬间?

一、在我看到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发射界面时,背景音乐轻轻响起,我感受到了祖国强大的力量,那种自豪感油然而生。我是在直播间看到了这个发射画面,虽然没有在实际生活中看到那么震撼,但是依然可以感受到祖国的强大。刚刚进入直播间的时候是缓缓的轻音乐慢慢放出来,但是那种自豪感就随着音乐慢慢上升,我整个人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看到下面的一串串评论,都在声称祖国强大、祖国万岁这样的话语,我忽然觉得非常自豪,身在这样的国家是多么荣幸的一件事情。虽然自己没能为祖国做任何贡献,但是依然可以享受着祖国带给我们的美好。二、在记者展现出中国科技馆里有天和核心实验舱构造时,我发现中国的科技力量真的是太强大了,中国是在不断进步的国家。由于火箭发射是需要在稳定的状况之下才能够实现,所以很多人是没有办法近距离接触到火箭,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够通过实验室的同比例实验舱来观测真实的火箭。在看到了这个实验场之后,我才真正的知道了火箭内部的构造并非那样简单,里面有非常复杂的程序和机械工程,是经过了很多人不断试验和改造之后的成果。在看完实验场之后,我也真真正正想要看一下飞船发射的场景。三、在看到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成功后,我就好像看到一个母亲在望着自己的孩子,既担心他的安慰,又希望他能够不断成长。在火箭发射的时候还要通过几次助力推动,在推动的过程当中会有火焰燃烧。在即将发射的时候才会进行各种各样的准备和测试,最终保证火箭能够一次发射成功。在火箭发射倒计时的一声声响应下,特别是10秒倒计时,我的内心越来越激动。在点火之后,火箭缓缓升入空中,开始了他的航天之旅,并且顺利进入到轨道当中,场面十分壮观。

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全系统准备就绪

按照空间站在轨建造计划,将与天和核心舱进行交会对接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二号,目前已经完成了发射前的全航区合练。发射场加注、供气等各系统状态良好,具备发射条件。此次发射的天舟二号货运飞船将为天和核心舱进行物资输送和燃料补加,为航天员长期驻留做好准备。目前,飞船已完成推进剂加注,整装待发,任务各系统准备就绪。

编辑/马晓晴


为什么在地球上总能看到太阳和月亮?

一是因为太阳、月亮都是巨大的天体,离我们很远,身边没有什么东西能遮挡住它们的光辉,不是它们跟着我们走,而是我们走到哪儿也走不出它们的范围,就象孙悟空逃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样。二是因为相对运动产生的错觉。扩展资料:人眼睛判断物体的运动速度,是看物体在视野中的角速度,而不是线速度。比如咱们在高速公路上以9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开车,如果眼睛盯着前方两米处隔离带里的小树,小树在视野中高速靠近再高速后退,我们要跟随小树转动眼球或者扭动脖子才能看清,由于小树在视野中的角速度非常快,大脑就认为它运动速度很快;而如果你盯着前方一公里处隔离带里的小树,虽然那个小树跟我们的相对速度还是80公里每小时,但是由于距离远,它在视野中的角速度就比较小,我们就感觉它运动速度很慢;如果距离远到一定程度,它在视野中就是静止状态。

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而看不到月球的背面?

2018年12月8日凌晨2时23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嫦娥4号探测器。经过26天的地月转移、近月制动和绕月轨道运行,2019年1月3日上午10时26分,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实现了月球与地球的首次中继通信。中继卫星“喜鹊桥”传回了世界上第一张月球背面的近距离影像。月球,地球的老朋友,已经绕地球转了无数年。在背面,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早在原始人开始仰望星空时,他就注意到月球表面的“图案”似乎是固定的。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们了解到月球其实还有另一面。从那时起,月球神秘的黑暗面引发了许多传言。例如:“月球的背面永远是黑暗的。”事实上,月亮盈亏现象的正面发生在月亮的另一边,但我们看不到。诸如“月球的远端有外星人”和“月球的远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事基地”之类的信息被证明是无稽之谈。虽然人们通常只看到月球的正面,但说月球的另一面完全看不见是错的。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大致相同,因此,从其轨道中心附近看,月球与地球在同一侧。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潮汐锁定现象,在太阳系甚至宇宙中都很常见。也很清楚,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而是大自然的杰作。虽然月球离地球很远,很远,月球的半径比地球的半径小,但这样小的半径在面对地心引力时仍然不可忽略,地球总是接近更大的地心引力,多年来把月球“撕裂”成一个略扁的球体。月球被地球夷为平地,如果月球旋转的速度与它的轨道不同,那么对这个扁球的两个顶端的引力就不会对齐。由于B比A更接近地球,而且重力比A更大,不平衡的重力将产生A转矩,“修正”月球的自转,随着时间的推移,扁圆的一个尖端将始终指向地球。在航天器设计中被称为重力梯度效应。尽管引力梯度效应会使月球在几乎相同的一侧面对地球,但它并没有完全锁定。如果你像上面这个一样加速,月球实际上会像天平一样摆动,这种现象被称为“天平动”。通过月球的摆动,我们可以看到月球远端的18%,而我们只能看到月球表面的41%。

建设空间站有何意义?为什么我国要建造空间站?

建设空间站有何意义?为什么我国要建造空间站?对于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有很多的疑问,因为我们都知道,建设空间站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对于整个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有很重大的意义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是非常的快速的,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国家才能够稳步前进。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社会处于进步的状态中,全球经济都逐渐连接在一起,那么,不管是在未来,还是在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与其他国家的比较以及在国际上处于的地位,都是需要经济发展来断定的。对于经济的发展来说,不少人都认为我们国家的经济以及科学发展都在持续前进,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庆贺的事情。大家应该都是,在现在以及未来,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纷争,更加重要的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这几方面是非常的重要的。大家应该都知道,我们国家发射成功的嫦娥一号,以及很多的飞船等等。所以说,在太空上建设空间站是具有长远的以及重要的意义。建设空间站在很多时候都能够促进社会的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过,空间站的建设的主要意义就是,很多人都认为这是评判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力就是在空间站等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的实力。而且,建设空间站能够让我们大家明白生命的意义。在太空中建设空间站,更有利于我们国家的科学家的研究,科研的进步以及科研成果是非常重要的。随着空间站建设的完善性,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研究出我们人类的发展史,能够让我们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得更加的清晰明了。

空间站具有怎样的意义?

空间站在太空接纳航天员进行实验,可以使载人飞船成为只运送航天员的工具,从而简化了其内部的结构和减轻其在太空飞行时所需要的物质。这样既能降低其工程设计难度,又可减少航天费用。另外,空间站在运行时可载人,也可不载人,只要航天员启动并调试后它可照常进行工作,定时检查,到时就能取得成果。这样能缩短航天员在太空的时间,减少许多消费,当空间站发生故障时可以在太空中维修、换件,延长航天器的寿命。历史沿革空间站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869年,当时Everett Hale为《大西洋月刊》撰写了一则关于“用砖搭建的月球”的文章。此后,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和赫尔曼·奥伯特也对空间站进行过设想。1929年Herman Poto?nik的著作The Problem of Space Travel(《太空旅行的问题》)出版并风靡了30多年。1951年沃纳·冯·布劳恩在矿工周刊中刊登了他带有环状结构的空间站设计。二战期间德国科学家曾研究过使用太阳能的轨道兵器,即所谓的“太阳炮”。按照设想,它将是运行在高度在5100英里(8200千米)的地球轨道的空间站的一部分。

嫦娥五号带回稀有物质,100吨够全球用一年,究竟是什么?

嫦娥五号自从11月24日搭乘“胖五”开始探月旅程以来,进行了20多天,于12月17日顺利完成了多项艰巨的任务并成功从月球“挖土”返回了地球。而让人兴奋不已的是,嫦娥5号这次任务中居然带回了一种稀有物质,100吨就够地球使用一年,消息一出,有多个国家都想要去月球开采。嫦娥5号带回的土很不一般。我们中国的嫦娥5号此次带回来的是极为珍贵的月球土壤,这是我们人类时隔44年再一次取得月球土壤。当初美苏开采的月球样本大多都是来自于月球正面中低纬度的月海区域,形成年龄在32-46亿年,也是通过对美苏样本的分析,才建立起月球46亿年左右的演化历史。而与美苏不同的是,此次嫦娥五号选择的着陆点是月球的吕姆克山北部地区,位于风暴洋北部地区的一个1300米高的火山群,在这里分布的火山口大约有20个,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区域,年龄大概在12-15亿之间。这也决定了采集的土壤相比于美苏的样本都比较“年轻”,可以填补对月球历史研究的空白,因此这次嫦娥五号带回来的月球样本让多个国家都表示希望将这些土壤进行分享,由此可见此次带回的月球样本吸引力非常大。月壤可以干什么?经过初步测量,嫦娥五号任务采集月球样品共有1731克,对于如此珍贵的月壤,有人却脑洞大开的询问是否用来种菜?首先月球土壤的化学成分非常复杂,通过研究发现,在月壤中存在着天然的银、铁、铅、锌、锡、铜、锰、硅、铝、钙、镁、铼等矿物颗粒,虽然成分很少,但是种类却很多,高达二十多种,而且其中还含有大量的稀有气体。反观地球上的土壤成分,都是由各种颗粒状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分、空气、微生物等等所组成的,所以月球上的土壤肯定是不能用来种菜的,如果直接用来种菜的话,肯定是长不出的什么的,毕竟月球土壤非常干燥,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有机养分等必要条件。但是月壤对于采样地区的成分分析,即岩石、矿物和化学成分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这会为人类进一步全面的了解月球提供非常宝贵的数据支持,因为由目前的研究成果知道这块区域所形成的时间较短,比较“年轻”,在研究月球火山活动和演化历史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可以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月球的形成过程。更为关键的是,月壤中发现的氦-3资源十分丰富。据了解,从月球带回的月壤中发现含有一种稀有能源——氦-3,这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氦气同位素气体,是世界公认的核聚变反应最理想的一种原材料,具有高效、清洁、安全、便宜等特点。根据科学统计,10吨氦-3可以满足我国全国一年所有的能源需求,而100吨氦-3就能为全世界提供一年的能源总量。但是氦-3这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储藏量很少,而对月球的研究中发现,在月球地壳的浅层内含有丰富的氦-3资源,尤其是风暴洋地区,可能含有上百万吨氦-3,足够人类使用上万年,是人类未来的终极能源。氦-3是一种核聚变燃料。众所周知,现如今科技的发展使得人类对于能源的消耗非常大,寻找新能源问题也迫在眉睫。而核能一直是人类认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能源,受限于科技水平,现在的核聚变总是会伴随着中子辐射的,因为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又很强,不仅会将核聚变产生的大量能量带走,而且还会产生各种放射性物质,所以现在的核聚变反应很难控制且非常危险。因此人类把目光放在了可控核聚变上,利用氦的同位素氦-3,因为氦-3的原子核只包含一个中子和两个质子,比较稳定,把氦-3作为可控核聚变的燃料,既会产生巨大能量又不会产生中子辐射,因此可以说氦-3是一种接近完美的能源物质,成为了未来可控核聚变最理想的一种燃料。总之,如果能够将月球上的资源成功开发的话,那么地球上所面临着的资源危机将会迎刃而解,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有不少国家都将月球作为一个探索目标。

上一篇:本月车牌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