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僖
王琪的主要成就
参加工作20年来,先后担任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积极参与各种国家、省、市级课题的立项与研究,担任“九五国家级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成员,先后参与国家级课题“德育研究”、省级课题“小学教育综合课程研究”“多元智能理论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市级课题“小学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立项研究四项。其中省级课题“小学教育综合课程研究”获第六届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小羊的“活”与“死”》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师》;《书法与创新教育》被《书法导报》三期连载;《说“永”字》发表于《中国书法》;《角色点悟》发表于《师范教育》;《木偶的反思》发表于《山东教育》;《教师开口须斟酌》发表于《山东教育》;《”一块布捂住了一只鸟”——猜字谜识字教学反思》发表于《山东教育》;《“一、二、三”教学谈》《写字教学的原则》发表于《书法导报》;《写字教学的原则》发表于《书法导报》;《蒲松龄书法蠡测》发表于《蒲松龄研究》。参编山东省教材《国学启蒙》与《国学启蒙教学用书》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精品阅读ABC》由延边出版社出版;主编《小学教学实施》与《小学教学理论》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论文获山东省论文评比二等奖两次,国家级二等奖两次。先后为省市级各种课程培训班举办讲座十余次,利用假期到淄博五区三县培训小学教师二十余次,受到好评。多次被评为学校优秀教师、青年标兵、巾帼岗位明星、教学能手。获淄博市青年教师岗位能手称号,淄博市高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称号,两次获淄博市教学能手称号。
徐僖的主要成就
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成型基础理论、高分子力化学、辐射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开拓高分子材料徐僖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即明确提出要重视力学与高分子化学两个学科交叉领域,研究高分子材料在应力作用下的化学过程和现象,为高分子材料的加工成型和改性开拓新的途径。当时国外在这一边缘领域的研究亦处于探索阶段。徐僖在这方面开展的工作,首先受到美国著名专家R.S.Porter和A.Casele 的重视,在他们的专著《Polymer stress Reaction》(Academic Press,1979)中摘录转载了徐僖20世纪60年代的全部研究成果。在长期的工作中,徐僖和他的助手采用超声波、振荡磨、高速搅拌等多种手段制得了10余种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具有应用前景的新型高分子材料,并提出了许多新的论点。研究成果“超声辐照下聚合物的降解和嵌段(接枝)共聚”被公认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这一成果对三次采油所需高效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与应用提供了新途径。采用共混和复合的方法开发多组分高分子材料,可以弥补单组分材料的缺陷,挖掘材料的潜在性能。在国内徐僖最早从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理论的高度,系统地研究了聚乙烯、聚丙烯、聚氧化乙烯、聚氯乙烯和丙烯酸类树脂等10余种共混体系的有关化学反应,结构形态和流变行为,提供了一系列有实用价值的理论依据。聚烯烃的世界年产量约占塑料总产量的1/3,但由于韧性较差,影响了在工程领域的使用。多年来,聚烯烃增韧成了国际高分子学术界注目的课题。通过加入弹性体可以实现增韧,但材料的强度和热变形温度会大幅度下降。徐僖采用高聚物增韧聚烯烃,能在保持材料强度基本不变和良好加工性能的基础上,使韧性提高5~20倍。这一成果引起了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导电性是高分子材料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徐僖借鉴结晶度对金属材料导电性能影响方面的报导,提出可以通过氢键复合降低结晶性聚电解质的结晶度,提高其导电率。他指导他的学生研究了聚氧化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体系的氢键复合,实现了这一设想,使材料的结晶度大幅度降低,导电率提高1~2个数量级。这项成果对推动快离子导体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先后发表研究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译著4种,申请专利20余项;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等20余项, 1982年至1992年间,徐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20余次,发表论文40余篇。1960年徐僖撰写出版了中国高等学校第1本高分子专业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该书成为当时国内各校高分子专业普遍采用的教材,深受广大师生欢迎,结束了该专业全部采用国外书籍,没有中文书可阅读的局面。“文化大革命”后,徐僖参加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写工作,担任化工卷高分子化工分支主编和化学卷高分子化学分支副主编。这两卷已相继于1987年和1989年出版。他还主译出版了《聚合物降解过程化学》和《聚合物加工流变学》。1988年他受聘担任美国Hanser出版社《国际聚合物丛书》顾问编委。1984年和1985年,他受石油部和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委托,先后创办了《油田化学》和《高分子材料学与工程》两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杂志,且担任主编。1.徐僖,五棓子塑料,重庆人民出版社,1954。 2.徐僖,高分子物的回弹、回缩及抗冲击性能,高分子通讯,1959,3(5):278~282。 3.徐僖,高分子物化学原理,高等学校高分子专业教学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1960。 4.Xi Xu,Ye Shen et al,Studies on Ultrasonic Degradation and Block/Graft Copolymerization of Polymers,Joint Meeting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of CIESC and AICHE,Sep1982,Beijing,China. 5.Xi Xu,Jiayao Zhao et al,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Ethyl Cellulose Based Lubricant for Cold Pressure Working of Ferrous Metal,The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lid Lubrication,Aug.1984,Colorado,USA.6.Xi Xu,Qi Wang,Huilin Li,A Study of the Compatibilizing Effect of High-Speed Stirring on Poly(Ethylene Oxide)/Polyacrylamide System,JMacromolSci-Chem ,1986,A23(12):1433~1441. 7.Xi Xu,Xiande Meng,Keqiang Chen,A Study on Poly(Vinyl Chloride) Blended with Chlorinated Polyethylene and Polyethylene,PolymEngand Sci,1987,27(6): 391~396. 8.Xi Xu,Liwu Zhang,Huilin Li,A Study on Poly(Vinyl Chloride)Blended with Chlorinated Polyethylene and Acrylic Resin,PolymEngand Sci,1987,27(6): 398~401. 9.Xi Xu,Xiaoyi Gong,Effect of Dispersion of Mica in Matrix on Youngs Modulus of Mica Filled Polyethylene,Acta Polymeric Sicina,1991,9(2):108~112. 10.Xi Xu,Zhiwei Xia,Huilin Li,A Study on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PP/SBR Blends,Polymers and Biomaterials,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1991,79~ 84. 11.Xi Xu,Qi Wang,Structure & Properties of P(MMA-MAA)/PEO Intermacromolecular Complex Formed through Hydrogen Bonding,Science in China,Series B,1991,34(12) :1410~1417. 12.Xi Xu,Qi Wang,A Study in Ionic Conductivity of P(MMA-MAA)/PEO-LiClO4 System,Chinese Sicence Bulletin,1991,36(14):1171~1173. 13.Xi Xu,Shaoyun Guo,Huilin Li,A Study on Morphology and Properties of IPP/Zinc Neutralized Sulfonated EPDM Blends,Polym-PlastTechnEng,1991, 30(7):751~760. 14.Xi Xu,Qi Wang,Studies on Hydrogen Bonds in P(MMA-MAA)/PEO-LiClO4 Intermacromolecular Complex through FT-IR and XPS,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1991,1(2):146~153. 15.Xi Xu,Xiangsheng Zeng,Huilin Li,Morphology and Properties of HDPE/ZincNeutralized Sulfonated EPDM Blends,JApplPolymSci,1992,44 :2225~2231. 16.Weiwei Xiao,Xi Xu et al,Spinnability of Ultrasonically Synthesized Poly(vinyl alcoholbacrylonitrile) Emulsions,PolymEngSci,1994,34(12): 957~980. 17.Xi Xu,Weiwei Xiao,et al,Morphology and Crystallinity of Particles Formed from Dilute Solutions of Poly(vinyl alcohol-b-acrylonitrile),Poly(Vinyl Alcohol) and Polyacrylonitrile,EurPolymJ,1994,30(12):1439~1442. 18.Xi Xu,Shaoyun Guo,Plasticizing Effect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PVC Prepared by Vibromilling Degradation on PVC,PolymPlastTechnEng,1995,34(5):679~688. 19.Xi Xu,Xiangsheng Zeng et al,Ionomer Toughened Polyolefine,JMaterSci & Technol,1995,11(6):391~397. 20.Xi Xu,Shaoyun Guo,Zeqiong Wang,The Effect of Machanochemical Degradation on Processability and Properties of PVC,JPolymer Research,1995,2(4):233~ 238. 21.Xi Xu,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n Properties of Polymers during Mechanical Degradation,The 36th IUPAC Macro Seoul,Aug1996,Korea. 22Xi Xu,Qi Wang,Xiangan Kong et al,Pan-mill Type Equipment Designed for Polymer Stress Reactions,Plastics,Rubber & Composites Processing & Applications,1996,25(3):152~158. 23.曹亚、李惠林、徐僖,羧甲基纤维素系列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胶束行为的研究,油 田化学,1997,14(4):361~364。 24.Xi Xu,Structure Development of Change in Properties of Polymers during Mechanical Degradation,MacromolSym,1997,118:189~194. 25.Xi Xu,Shaoyun Guo,Zeqiong Wang,Effect of Mechanochemical Degradation on Gel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VC,JApplPolymSci,1997,64:2273~ 2281. 26.Xi Xu,Effect of Irradiation on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olefine,IUPAC 37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Macromolecules,July 1998,Gold Coast,Australia. 27.Xi Xu,Synthesis of Some Innovative Block/Graft Copolymers through Ultrasonic Irradiation,The 15th Annual Meeting of Polymer Processing Society,May 1999,Netherlands. 28.Xi Xu,Stress-Induced Reactions of Polymers,The 16th Annual Meeting of Polymer Processing Society,June 2000,Shanghai,China. 29.Xi Xu,Irradiation Processing Technique and Stress-induced Reactions Adopted for Making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s from Commodity Polymers,ISPMC, 2000,Beijing,China. 30.徐僖,废旧轮胎变“黑色污染”如黑金,中国粉体技术,2005,(01):34。 1959年,徐僖开始招收研究生。1964年,他创办了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1981年,他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87年,他率领的高分子材料学科点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点。1989年,他负责筹建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建立高分子材料博士后流动站,成为中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第一个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在他主持下,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国、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瑞典、捷克等12个国家的26个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 徐僖的这些学术活动,与他创建和发展学科、培育科技人才的事业相辅相成。通过将近50年的辛勤耕耘,徐僖主持的学科点累计已培养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7000余名,学生贵州大学校长郑强, 中国工程院院士瞿金平教授,四川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副所长王琪教授,四川大学高分子学院邹华维副教授。 吴盛全。 徐老主持的学科点累计已培养研究生、本科生、进修生近8000名,可谓桃李满天下。 为学术交流,徐僖积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除在国内参加有关学术会议,到有关单位讲学外,还常应邀赴美国、英国、德国、日本、加拿大及瑞典、荷兰、法国、印度、韩国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讲学和访问,还邀请许多国外同行专家来华参加学术会议。他每年邀请一些著名专家来华讲学。通过互访和学术交流,他与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工业材料研究院、多伦多大学、拉瓦尔大学、美国罗威尔大学、美国杜邦公司、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单位许多著名学者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联合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生,进行科研合作,交流科技信息。
徐僖的介绍
徐僖(1921.1.16-2013.2.16),出生于江苏南京,高分子材料学家、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中国塑料之父”、高分子材料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1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51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六、七、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他在高分子降解、共聚、氢键复合、高分子共混材料的形态与性能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他撰写了中国第一本高分子专业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等。
徐僖的人物生平
1921年(中华民国十年)1月16日,徐僖出生于江苏南京,徐僖父母勤劳朴实,他继承了双亲的美德,自幼勤奋好学,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 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徐僖离家到上海,寄居姐姐家。姐夫张祖培曾是“五·卅”惨案时期圣约翰大学反帝斗争的一位学生领袖,满怀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义感,给予他很大的影响。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他初中毕业,考入南京金陵大学附属中学。12月南京沦陷前3天随父母内迁到四川万县,就读于万县的金陵大学附属中学。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徐僖考入重庆南开中学,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考入由杭州内迁贵州的浙江大学化工系,1944年毕业,获得了学士学位,并考取本校研究生,在染料专家侯毓汾教授的指导下研究五棓子染料。 1944年(民国三十三年),徐僖在就读浙江大学化工系研究生时,曾跟随导师侯毓汾研究五棓子染料。五棓子是漆树科盐肤木的虫瘿,是中国西南川黔山区的土特产,含有的大量五棓子单宁水解后可获得3,4,5-三羟基苯甲酸。徐僖设想将3,4,5-三羟基苯甲酸通过脱羧制取1,2,3-苯三酚,用作制取塑料的原料。当时,中国石油缺乏,石油化工一片空白,市场上的塑料制品皆是“洋货”。徐僖希望从利用五棓子这一丰富的土产资源入手,逐步创建中国的塑料工业。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任唐山交通大学(现西南交通大学)矿冶系助教。1946-1947年 任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讲师。1947年初(民国三十六年)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招考留美学生5名,其中化学专业1名。徐僖一举考中,于1947年9月到美国宾州李海大学化工系攻读硕士学位,他将30多公斤五棓子夹在行李中带到美国,利用美国实验室设备继续开展研究。1年后,他以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证实了自己的设想,通过1,2,3-苯三酚与糠醛的缩聚反应制得可与苯酚—甲醛塑料媲美的五棓子塑料,出色地取得了硕士学位。徐僖念念不忘创建中国的塑料工业,为了深入生产实际,掌握有关技术,回国实现他的愿望,他到纽约州诺切斯特城柯达公司精细药品车间工作了一段时间。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获得硕士学位之后,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到美国柯达公司精细药品车间实习。 1947-1949年,任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研究员。1949年冬,徐老受聘为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后受命筹建重庆棓酸塑料厂,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 1949年。徐僖回国受聘于重庆大学任化学系副教授。 1951年,他在重庆大学任教的同时受命筹建重庆棓酸塑料厂(后更名为重庆合成化工厂)。该厂1953年投产,徐僖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同年他被评为重庆市甲等劳动模范。1953年徐僖受命在原四川化工学院(1953年并入成都工学院,现名成都科技大学)筹建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专业。1950-1953年 任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1951年,他筹建重庆棓酸塑料厂(重庆合成化工厂的前身),利用当地大量的五棓子生产塑料。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南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塑料制品奇缺。 1951年春,他提出开展五棓子开发研究工作的建议,在重庆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徐僖在重庆大学化工系建立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棓酸塑料研究小组,采用自己设计的设备和工艺流程,利用国产五棓子和一些农副产品为原料进行五棓子塑料中试研究,同时培养生产技术骨干。 1952年初,中试成功,徐僖主持建厂工作进展也很顺利。1953年5月3日,重庆棓酸塑料厂正式投产,徐僖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这是由中国工程技术人员在西南地区自己设计、完全采用国产设备和国产原料的第一个塑料工厂。同年,徐僖被评为重庆市甲级劳动模范。经过9年的艰苦努力,徐僖终于实现了他的宿愿,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被封锁禁运的时代,有了国产塑料产品。 1953年兼任重庆棓酸塑料厂副厂长、总工程师。1953年受命筹建中国高校第一个塑料专业。 1953年春,徐僖接受高教部下达的任务,负责在原四川化工学院筹建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塑料专业。1959年,徐僖开始招收研究生。1960年,他在下放劳动期间,编著出版了中国高等学校第1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文化大革命”中,徐僖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饱受折磨,右眼因此成疾,且因得不到妥善治疗而失明,但他仍然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1964年,他创办了中国高等学校第一个高分子研究所。 1960年,正式出版《高分子化学原理》,印数高达24000册,这是中国高校工科第一本高分子专业教科书。1960年,他在下放劳动期间,编著出版了中国高校第一本高分子教科书《高分子化学原理》,被誉为“中国塑料之父”。“文化大革命”中,徐老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饱受折磨,右眼因此成疾,且因得不到妥善治疗而失明,但他仍然没有动摇自己的信念,为军工单位和地方企业解决了许多重要技术难题,后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发明奖和多项科技进步奖。繁重的工作和各种压力进一步损害了徐老的健康,他经常带病工作。 1970年,在他还没有获得重返实验大楼搞科研的权利时,重庆等地的一些军工单位陆续派人来请他前往协助解决重要技术问题。他十分珍视这些联系实际、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机会,不辞辛劳,立即深入工厂、车间、实验室及野外试验现场,同技术人员、工人一起研究试制新产品,搞技术革新。到1976年,这些单位在徐僖主持或指导下,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其中“高分子固体润滑剂”和“金属冷挤压工艺的应用”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徐僖还应邀出席了大会。“枪弹底火壳无铬钝化新工艺”获得1981年国防科委重大成果奖和1983年国家发明奖。80年代初,他和他指导的研究生采用超声波和高速搅拌等手段制得了18种难以用一般化学方法合成、可用作不相容聚合物体系的增容剂、油气田开采和勘探的化学剂、二次采油的表面活性剂以及金属冷加工润滑剂等新型高分子材料。研究成果“超声辐射下聚合物的降解和嵌段(接枝)共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1981年,他被批准为中国首批博士生导师。1987年,他率领的高分子材料学科点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点。 1980年5月,徐僖因咯血不止,住院治疗,切除了左下肺。2个月后,他不顾医生劝阻,提前重返工作岗位。在科学的春天里,他更加意气风发,积极从事教学工作,以及进一步深入开展高分子成型理论、高分子力化学等方面的基础研究,在高分子降解和共聚、高分子氢键复合、高分子共混材料的形态和性能等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与此同时,徐僖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使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动为生产建设服务,开展了油田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开发以及扎根石油化工企业的工作。 1981年,石油部在他负责的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建立了油田高分子材料研究室。20世纪80年代,徐僖和他的学生走遍了国内大部分油田,深入现场调查研究,与油田职工合作,取得了堵水、防垢、降凝、减阻等多项研究成果。1989年,他负责筹建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建立高分子材料博士后流动站,成为中国高分子材料领域第一个四位一体的科研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在他主持下,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先后与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俄国、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瑞典、捷克等12个国家的26个研究机构、高校和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科技合作。 1991年,这个研究室获得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原石油部)重奖,徐僖受聘为该公司“八五”攻关项目“三次采油新技术”课题的学术指导人。多年来,徐僖还先后走访了齐鲁、大庆、燕山、扬子、兰州等石油化工公司的生产现场和研究院,与石化企业建立了密切联系。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和齐鲁石油化工公司相继于1985年和1987年与徐僖签订合同,分别在成都科技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建立了高分子复合材料研究室和高分子材料研究开发站,以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速发展高分子材料工业。1991年10月,徐僖受国际聚合物加工学会委托,在上海举办了亚澳地区国际聚合物加工学术会议,并担任大会主席。亚澳地区及北美、欧洲的40多位专家学者和160多位中国科技人员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在学术上和组织工作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充分发挥了在国内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作用。2003年,徐老曾获得第三届四川省科技杰出贡献奖,他把50万元奖金全部捐赠给贫困学生。 2013年,92岁的徐僖去世之前还在讲课,和家人窝在多年前学校分的职工宿舍里,不要工资,不要讲课费,补过的塌陷软椅一把,很小的老式彩电,书桌和家具大部分是1988年由学院购入的木质包装箱改装的,去世时却有人拿着五六十年代徐僖的信来悼念老人,说自己在最困难的时候收到过他的资助。一生没接受过采访,曾把给他拍照的牛群赶走,盛名不为普通人所知的他,就是带领着世界五大顶尖高分子力化学实验室之一的中国塑料之父。2013年2月16日14时01分,因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经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3岁。
化学家有哪些著名人物
化学家中的著名人物有:
1、约瑟夫·普里斯特利:发现氧气的伟大英国化学家。
2、玛丽·居里:法国著名波兰裔科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在她的指导下,人们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
3、葛洪:东晋道教理论家、著名炼丹家和医药学家,所著《抱朴子》继承和发展了东汉以来的炼丹法术,对之后道教炼丹术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
4、卢嘉锡:在结构化学研究工作中有杰出贡献,曾提出固氮酶活性中心的结构模型,从事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研究等,对中国原子簇化学的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5、侯德榜:是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
6、黄鸣龙:毕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研究,特别是甾体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为有机化学的发展和甾体药物工业的建立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
7、张青莲: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以及同位素质谱法测定原子量的研究。
8、约翰·道尔顿:他所提供的关键的学说,使化学领域自那时以来有了巨大的进展。
12月16日的逝世人物
705年(乙巳年)——中国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逝世。1598年——朝鲜水军将领李舜臣逝世。1897年——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阿尔封斯·都德逝世。1945年——日本前首相近卫文麿逝世。196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罗荣桓在北京逝世。1965年——英国杰出的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逝世。1966年——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逝世。1975年——原中共中央副主席康生去世。1982年——林学家、林业教育家。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殷良弼逝世。1993年——日本政治家。原众议院议员,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去世。1995年——新中国电影的开拓者之一水华逝世。1996年——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逝世。2006年——著名爱国人士、护鼎功臣,司母戊大方鼎发现人吴培文逝世。
疏怎么组词?
疏字的组词有:疏疏、稀疏、疏忽、疏导、疏散、疏通、疏解、疏离、疏漏、疏影、生疏、疏密、亲疏、上疏、疏失、扶疏、疏理、疏附、粗疏、奏疏、注疏、萧疏、疏落、疏狂、疏懒、疏剪、空疏、疏放、荒疏、疏阔、疏证、疏班、疏记、疏慢、表疏、恢疏、疏桐、玄疏等。基础释义:1、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导。~浚。2、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跟“密”相对):~林。~星。3、关系远;不亲近:~远。亲~。4、不熟悉;不熟练:生~。荒~。5、疏忽:~于防范。6、空虚:志大才~。7、分散;使从密变稀:~散。仗义~财。8、姓。9、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条陈:上~。奏~。10、古书的比“注”更详细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经注~》。详细释义:〈动〉(会意。“疋”有通的意思。本义:疏导,开通)同本义。疏,通也。——《说文》。疋者,破包足动也。孕则塞,生则通。因转注为开通分远之谊,俗字作疎,故汉疏广之后,隐其半为束氏。疏为川谷,以导其气。——《国语·周语》。禹疏九河。——《孟子·滕文公上》疏为川渎、沟洫、陂池。——《柳宗元《天说》 水之利害,自古而然。禹疏沟洫,随山浚川。——《史记·河渠书赞》 分开; 分散。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淮南子·道应》疏石兰兮为芳。——屈原《湘夫人》 分赐,分给。疏爵分禄以褒贤。——《盐铁论·毁学》 雕刻,画饰。赵主父令工施钓梯而缘播吾,刻疏人迹其上。——《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分条记录或分条陈述。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聊斋志异·促织》 疏忽;粗疏。有疏,则为强国制也。——《韩非子·五蠹》 注释,解释。不能诵疏与注,一切弃之。——柳冕《与权德舆书》 亦指离间,使疏远。疏屈平而信上夫大夫,令严子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心异也。——《韩非子·五蠹》 〈形〉稀疏;稀少。疏,阔也。——《玉篇》天网灰灰,疏而不失。——《老子》以疏为美,密则无态。——龚自珍《病梅馆记》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清· 林觉民《与妻书》 粗略;不周密。其于计疏矣。——《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粗糙。亦指糙米。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诗·大雅·召旻》 久;长远。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孟子》 迂阔;不切实际。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名〉远亲。泛指关系疏远的人。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韩非子·五蠹》 奏章。亦指上奏章。寰再上疏丑诋,瑞亦屡疏乞休,慰留不允。——《明史·海瑞传》书信。虽书疏往返,未足解其劳结(思念之苦)。——曹丕《与吴质书》 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祈祷文。今日是员外生辰,小道送疏在此。——《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
疏的拼音
一、疏的拼音shū。二、释义:1、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导。~浚。2、事物之间距离远;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大(跟“密”相对):~林。~星。3、关系远;不亲近:~远。亲~。4、不熟悉;不熟练:生~。荒~。5、疏忽:~于防范。6、空虚:志大才~。7、分散;使从密变稀:~散。仗义~财。8、姓。9、封建时代臣下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条陈:上~。奏~。10、古书的比“注”更详细的注解;“注”的注:《十三经注~》。三、汉字笔顺:横撇/横钩、竖、横、竖、提、点、横、撇折、点、撇、竖、竖弯钩。词组释义:1、扶疏[fú shū] 枝叶茂盛的样子:花木~。2、疏失[shū shī] 疏忽失误:清查库存物资,要照册仔细核对,不准稍有遗漏~。3、粗疏[cū shū] 不细心;马虎:此书校对~,错误很多。4、疏密[shū mì] 稀疏与稠密。5、疏懒[shū lǎn] 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成性。
怎么评价郑强教授?
郑强教授是一个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教育家。他是化学家,但在很多人眼里却更像位演说家,他常常语出惊人、观点犀利,但在犀利话语背后,却是为西部教育代言的一腔热情。郑强之所以“红”,正因为他能看出教育的痛点、困点,鞭辟入里、正中要害,让人听了觉得“痛”但是“爽”。正所谓金刚怒目也是慈悲,“网红校长”的犀利之语背后是对教育事业的款款深情。不为名不为利,郑强为教育而“红”,绝对是网红界的清流、网红天空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呀。人物简介郑强,男,汉族,1960年9月生,福建武夷山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高分子合成与功能构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郑强的简介
新世纪第一批“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复合改性高分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高分子系主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强教授是一位对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教育家。他是一个化学家,但在很多人眼里,他更像一个演说家。他经常语出惊人,观点犀利,但在他犀利的话语背后,是对西方教育的热爱。郑强之所以“红”,正是因为他能看到教育的痛点和难点,能深入其中,击中要害,让人感到“痛”却又“爽”。所谓金刚怒目也是慈悲,“网络名人校长”犀利的话语背后是他对教育的深情。不为名不为利,郑强“红”教育。在网络名人里绝对是一股清流,在网络名人里绝对是天空中不一样颜色的烟火。郑强,男,汉族,1960年9月出生于福建武夷山,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分子合成与功能结构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
我们中国化学有那些名人?
1、侯德榜,著名科学家,杰出化学家,侯氏制碱法的创始人,中国重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业的权威。20世纪20年代,突破氨碱法制碱技术的奥秘,主持建成亚洲第一座纯碱厂。2、李远哲,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中国人。1959年李远哲本科毕业于台湾大学,并于1961年获得台湾清华大学获得硕士学位。次年去美国深造,1965年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化学博士学位。3、卢嘉锡,台湾省台南市人,祖籍福建省永定县,物理化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技组织领导者。1934年,卢嘉锡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1年5月,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4、黄鸣龙,有机化学家。1898年7月3日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79年7月1日逝世。 他毕生致力于有机化学的研究,特别是甾体化合物的合成研究,为我国有机化学的发展和甾体药物工业的建立以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突出贡献。5、柳大纲,中国分子光谱研究的先驱者,盐湖化学的奠基人,前中国科学院院士。柳大纲开拓了中国盐湖资源及其化学基础的研究,组织综合队伍考察,并组建了青海盐湖研究所。勘测研究了察尔汗盐湖区富藏的钾、镁资源,发现了柴旦盐湖区柱硼镁石资源以及柴达木盆地若干点的锂资源等,提出了从盐湖卤水分离制钾和直接提取硼锂资源的有效工艺,为盐湖开发和西北地区建设作出了贡献。
谁是化学之父
近代化学之父:约翰道尔顿
现代化学之父:安东尼拉瓦锡
化学之父:安东尼拉瓦锡
有机化学之父:李比希
现代有机合成之父:伍德沃德
无机化学之父:戴维
物理化学之父:奥斯特瓦尔德
高分子化学之父:施陶丁格
离子交换树脂之父:何炳林
气体化学之父:普利斯特里
俄国化学之父:门捷列夫
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
中国高分子化学之父:徐僖
中国化学工业之父:范旭东
中国放射化学之父:杨承宗
地球化学之父:邵跃
胶体化学之父:格雷哈姆
现代表面化学之父:绍莫尔尧伊
超分子化学之父:莱思
生命起源化学之父:米勒
杨承宗的个人简介
杨承宗先生1911年9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今苏州市吴江区)。1932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1934~1946年,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从事放射化学研究工作,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47~1951年,在法国巴黎大学镭研究所随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从事放射化学研究,获博士学位。1951年秋回国,任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原子能所)放射化学研究室和放射性同位素应用研究室两个研究室主任。2011年5月27日上午8点45分,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大建校元勋、原副校长、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原合肥联合大学首任校长、合肥学院名誉校长杨承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杨承宗的人物生平
1958年起调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任系主任,教授。1961-1969年底兼任国家第二机械部铀研究所副所长,主管业务。1979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1980年倡办安徽省合肥联合大学,兼任校长。1979-1989年先后任中国化学会第21-22届理事,核化学和放射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核学会第1-2届理事、核化学和放射化学学会理事长。杨是第三、四、五、六、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第六、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安徽省第三届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是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杨承宗先从郑大章先生学习研究放射化学。1934年间人造放射性现象尚待确立,人们对铀-镭系元素和铀-锕系元素之间关系并不十分清楚。他随郑大章研究、分析并测定了沥青铀矿物中镤对铀的放射性比例,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镤的载体元素化学及其定量提取文章,测定了铀-锕系对铀-镭系的放射性分枝比值约为4%,因而可以用放射化学方法核算出沥青铀矿中锕系铀元素对镭系铀元素之间的比值约为千分之七。2011年5月27日上午8点45分,新中国放射化学奠基人、中国科大建校元勋、原副校长、放射化学和辐射化学系首任系主任杨承宗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杨承宗先生逝世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中国科大党委书记许武、校长侯建国分别以单位和个人的名义向杨先生的亲属发去唁电,表示深切哀悼。唁电中说:“杨先生不仅在科研和教学上是我们的榜样,在为人处事上也堪称楷模。在百年的人生岁月里,先生对祖国的忠诚、对科研的执着、对教育的热爱、对名利的淡泊,以及宽广坦荡的胸襟和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都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先生的逝世是我国科教界和我校的重大损失,全校师生无不扼腕痛惜!先生百岁寿诞犹如昨日,音容笑貌仍历历在目,而今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先生以我是科大人为荣,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倾注大量心血,全体师生员工将永远铭记先生为学校建设与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我们将永远铭记先生的谆谆教诲,化悲痛为力量,秉承先生遗训,为国家科技教育事业努力奋斗!”抗战时期,他们曾从大量铀盐中分离制得很强的(Th234+Pa234)ß放射源,由此发现Pa23硬ß放射线对铝箔厚度的吸收曲线并不是一般认为的呈指数直线下降,而是分成若干段的指数直线;又发现ß射线的吸收系数随放射源周围物质的量及其原子序而改变。此现象成为背散射法鉴别不同支持物质或其厚度的基础。1946年杨由法国巴黎大学教授伊莱娜·约里奥-居里夫人支持,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经费,1947年初到巴黎居里实验室工作。时任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委员的约·居里夫人提出用化学离子交换法从大量载体中分离微量放射性元素的课题。他对常量载体物质的基本化学性质潜心研究,成功地用离子交换法分离出放射化学纯的镤233,锕227等放射性同位素。此方法在当年玛丽·居里夫人用分部结晶法从大量钡中艰难地分离出微量镭的居里实验室中受到重视。这个从大量杂质中分离微量物质的新方法,结合后人发现铀在稀硫酸溶液中可以形成阴离子的特殊性质,现在发展成为全世界从矿石中提取铀工艺的常用原理。1951年,杨承宗通过巴黎大学博士论文,题目为《离子交换分离放射性元素的研究》,论文考评为很优秀。获博士学位。
上一篇:中国功夫扇第二套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