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卢安克
已经在中国乡村支教十余年的卢安克,最后为何决定离开?
深深热爱着支教事业的卢安克,最终还是因为身份及舆论压力的问题,抱憾离开了令他不舍的中国。 卢安克生于德国汉堡,有一个双胞胎的哥哥,是父母眼中乖巧听话的好孩子。22岁那年,他远赴中国旅行,在与南京东南大学学生朝夕相处的点滴中,渐渐爱上了中国这个具有温情的国家。因缘际会之下,他本着对中国的热爱和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决定留在中国。因为没有从教资格,卢安克只要放弃在城市教书的梦想,只身前往广西板烈。 贫苦乡村里的物资极其匮乏,学生们也常常因为家庭原因,有一天没一天的来上课。这样寂寥、无规律的生活,让许多人不看好卢安克,但这个年轻人却还是努力坚持了下来。在板烈的十余年中,卢安克翻译书本、教授知识、研究教育……几乎样样都不落下。他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知识的世界,又在周末课后带领孩子们参加自然实验,深受当地学生与家长的喜爱。但这样的好景并不长,因为深入乡村支教的事迹被逐渐发掘,想要采访卢安克的媒体也开始多了起来。他们前仆后继,这对于一心只想静下来教书的卢安克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困扰。与此同时,有好事者发现卢安克并不具备支教志愿者及教师资格,认为其不应该留在中国广西的乡村里教育孩子,这也给卢安克带来了很大的舆论压力。 坚持了十余年之久,卢安克最终还是选择了关闭自己的博客账号,只留下了简短的几句声明。在声明中,卢安克提到,自己是因为对中国的热爱才选择来广西支教,并不希望接受媒体的采访和过度关注。因为身份的原因,自己有可能无法再在广西支教。此言一经发布,便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也让不少人唏嘘不已。对于广西板烈来说,孩子们失去的也许不仅仅是一个来支教的老师,更是一个帮助他们打开新世界大门的朋友、一个领航灯。
曾经在中国农村免费支教十余年的卢安克,如今现状如何?
如今他已经不叫这个曾经有过的中文名字了,他想低调简单的过自己的生活,但并不会离开自己所珍爱的教育事业。很多人会奇怪他的动机是什么,一个在德国汉堡主修工业设计的男人,千里迢迢来到广西偏远的农村做支教,不图钱也没有更多的要求,只是希望可以帮助留守儿童继续他们的教育,而这一切都是义务的,他只需要一个住的地方和三餐的提供即可。这一切似乎都和当下的三观以及意识流是完全冲突的,即使在接受采访并得到当地人的好评的时候,他也只是选择默默的低调行事,初衷也是想让更多的人能够投身到这样一个支教队伍中来。曾因为签证到期或者就业证的问题来来回回,在中国与德国之间,本国好几次目的就是为了想能够更久的留在广西支教。他的课堂非常生动活泼,并不会给孩子们任何考试的压力,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他希望学生能够发挥他们的想象到极致,并找寻到他们真正想学习的东西,因为无法提高孩子们的课业成绩而被学校劝退,这个时候他明白了体制内的教育会抹杀很多孩子的初心,而教育应该是从更小的孩子开始抓起,如何守住他们的童心与创造力是很重要的。一个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是不会害怕困难和轻易放弃的,他就是这样执着的在支教的途中看着孩子们一路上绽放笑容。在简单的校园内,通过一架简单的摄像机,他写好了电视剧本,让全班同学一起参与演出,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孩子们的感情更好了,在这种简单的拍摄中,他也引发了孩子们极大的兴趣,原来他们也可以拍出一部这样的电视剧。在这个人人都希望有创造力的社会,却发现我们的教育在潜意识当中扼杀掉了某种创造的欲望,孩子们长大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已经丧失了这种能力,追溯到源头,他也许想抓住的就是孩童珍贵的创造初心。
上一篇:快乐小鱼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