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伊屏
《新唐书》卷二十七上 志第十七上
◎历三上 开元九年,《麟德历》署日蚀比不效,诏僧一行作新历,推大衍数立术以应之,较经史所书气朔、日名、宿度可考者皆合。十五年,草成而一行卒,诏特进张说与历官陈玄景等次为《历术》七篇、《略例》一篇、《历议》十篇,玄宗顾访者则称制旨。明年,说表上之,起十七年颁于有司。时善算瞿坛撰者,怨不得预改历事,二十一年,与玄景奏:"《大衍》写《九执历》,其术未尽。"太子右司御率南宫说亦非之。诏侍御史李麟、太史令桓执圭较灵台候簿,《大衍》十得七、八,《麟德》才三、四,九执一、二焉。乃罪说等,而是否决。 自《太初》至《麟德》,历有二十三家,与天虽近而未密也。至一行,密矣,其倚数立法固无以易也。后世虽有改作者,皆依仿而已,故详录之。《略例》,所以明述作本旨也;《历议》,所以考古今得失也。其说皆足以为将来折衷。略其大要,著于篇者十有二。 其一《历本议》曰: 《易》:"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天数始于一,地数始于二,合二始以位刚柔。天数终于九,地数终于十,合二终以纪闰余。天数中于五,地数中于六,合二中以通律历。天有五音,所以司日也。地有六律,所以司辰也。参伍相周,究于六十,圣人以此见天地之心也。自五以降,为五行生数;自六以往,为五材成数。错而乘之,以生数衍成位。一、六而退极,五、十而增极;一、六为爻位之统,五、十为大衍之母。成数乘生数,其算六百,为天中之积。生数乘成数,其算亦六百,为地中之积。合千有二百,以五十约之,则四象周六爻也;二十四约之,则太极包四十九用也。综成数,约中积,皆十五。综生数,约中积,皆四十。兼而为天地之数,以五位取之,复得二中之合矣。蓍数之变,九、六各一,乾坤之象也。七、八各三,六子之象也。故爻数通乎六十,策数行乎二百四十。是以大衍为天地之枢,如环之无端,盖律历之大纪也。 夫数象微于三、四,而章于七、八。卦有三微,策有四象,故二微之合,在始中之际焉。蓍以七备,卦以八周,故二章之合,而在中终之际焉。中极居五六间,由辟阖之交,而在章微之际者,人神之极也。天地中积,千有二百,揲之以四,为爻率三百;以十位乘之,而二章之积三千;以五材乘八象,为二微之积四十。兼章微之积,则气朔之分母也。以三极参之,倍六位除之,凡七百六十,是谓辰法,而齐于代轨。以十位乘之,倍大衍除之,凡三百四,是谓刻法,而齐于德运。半气朔之母,千五百二十,得天地出符之数,因而三之,凡四千五百六十,当七精返初之会也。《易》始于三微而生一象,四象成而后八卦章。三变皆刚,太阳之象。三变皆柔,太阴之象。一刚二柔,少阳之象。一柔二刚,少阴之象。少阳之刚,有始、有壮、有究。少阴之柔,有始、有壮、有究。兼三才而两之,神明动乎其中。故四十九象,而大业之用周矣。数之德圆,故纪之以三而变于七。象之德方,故纪之以四而变于八。 人在天地中,以阅盈虚之变,则闰余之初,而气朔所虚也。以终合通大衍之母,亏其地十,凡九百四十为通数。终合除之,得中率四十九,余十九分之九,终岁之弦,而斗分复初之朔也。地于终极之际,亏十而从天,所以远疑阳之战也。夫十九分之九,盈九而虚十也。干盈九,隐乎龙战之中,故不见其首。坤虚十,以导潜龙之气,故不见其成。周日之朔分,周岁之闰分,与一章之弦,一蔀之月,皆合于九百四十,盖取诸中率也。 一策之分十九,而章法生;一揲之分七十六,而蔀法生。一蔀之日二万七千七百五十七,以通数约之,凡二十九日余四百九十九,而日月相交于朔,此六爻之纪也。以卦当岁,以爻当月,以策当日,凡三十二岁而小终,二百八十五小终而与卦运大终,二百八十五,则参伍二终之合也。数象既合,而遁行之变在乎其间矣。 所谓遁行者,以爻率乘朔余,为十四万九千七百,以四十九用、二十四象虚之,复以爻率约之,为四百九十八、微分七十五太半,则章微之中率也。二十四象,象有四十九蓍,凡千一百七十六。故虚遁之数七十三,半气朔之母,以三极乘参伍,以两仪乘二十四变,因而并之,得千六百一十三,为朔余。四揲气朔之母,以八气九精遁其十七,得七百四十三,为气余。岁八万九千七百七十三而气朔会,是谓章率。岁二亿七千二百九十万九百二十而无小余,合于夜半,是谓蔀率。岁百六十三亿七千四百五十九万五千二百而大余与岁建俱终,是谓元率。此不易之道也。 策以纪日,象以纪月。故乾坤之策三百六十,为日度之准。乾坤之用四十九象,为月弦之检。日之一度,不盈全策;月之一弦,不盈全用。故策余万五千九百四十三,则十有二中所盈也。用差万七千一百二十四,则十有二朔所虚也。综盈虚之数,五岁而再闰。中节相距,皆当三五;弦望相距,皆当二七。升绛之应,发敛之候,皆纪之以策而从日者也。表里之行,朓朒之变,皆纪之以用而从月者也。 积算曰演纪,日法曰通法,月气曰中朔,朔实曰揲法,岁分曰策实,周天曰干实,余分曰虚分。气策曰三元,一元之策,则天一遁行也。月策曰四象,一象之策,则朔、弦、望相距也。五行用事,曰发敛。候策曰天中,卦策曰地中,半卦曰贞悔。旬周曰爻数,小分母曰象统。日行曰躔,其差曰盈缩,积盈缩曰先后。古者平朔,月朝见曰朒,夕见曰朓。今以日之所盈缩、月之所迟疾损益之,或进退其日,以为定朔。舒亟之度,乃数使然,躔离相错,偕以损益,故同谓之朓朒。月行曰离,迟疾曰转度,母曰转法。迟疾有衰,其变者势也。月逶迤驯屈,行不中道,进退迟速,不率其常。过中则为速,不及中则为迟。积迟谓之屈,积速谓之伸。阳,执中以出令,故曰先后;阴,含章以听命,故曰屈伸。日不及中则损之,过则益之。月不及中则益之,过则损之,尊卑之用睽,而及中之志同。观晷景之进退,知轨道之升降。轨与晷名舛而义合,其差则水漏之所从也。总名曰轨漏。中晷长短谓之陟降。景长则夜短,景短则夜长。积其陟降,谓之消息。游交曰交会,交而周曰交终。交终不及朔,谓之朔差。交中不及望,谓之望差。日道表曰阳历,其里曰阴历。五星见伏周,谓之终率。以分从日谓之终日,其差为进退。 其二《中气议》曰: 历气始于冬至,稽其实,盖取诸晷景。《春秋传》僖公五年正月辛亥朔,日南至。以《周历》推之,入壬子蔀第四章,以辛亥一分合朔冬至,《殷历》则壬子蔀首也。昭公二十年二月己丑朔,日南至。鲁史失闰,至不在正。左氏记之,以惩司历之罪。《周历》得己丑二分,《殷历》得庚寅一分。《殷历》南至常在十月晦,则中气后天也。《周历》蚀朔差《经》或二日,则合朔先天也。《传》所据者《周历》也,《纬》所据者《殷历》也。气合于《传》,朔合于《纬》,斯得之矣。《戊寅历》月气专合于《纬》,《麟德历》专合于《传》,偏取之,故两失之。又《命历序》以为孔子修《春秋》用《殷历》,使其数可传于后。考其蚀朔不与《殷历》合,及开元十二年,朔差五日矣,气差八日矣。上不合于《经》,下不足以传于后代,盖哀、平间治甲寅元历者托之,非古也。又汉太史令张寿王说黄帝《调历》以非《太初》。有司劾:"官有黄帝《调历》不与寿王同,寿王所治乃《殷历》也。"汉自中兴以来,图谶漏泄,而《考灵曜》、《命历序》皆有甲寅元,其所起在《四分历》庚申元后百一十四岁。延光初中谒者亶诵、灵帝时五官郎中冯光等,皆请用之,卒不施行。《纬》所载壬子冬至,则其遗术也。《鲁历》南至又先《周历》四分日之三,而朔后九百四十分日之五十一,故僖公五年辛亥为十二月晦,壬子为正月朔。又推日蚀密于《殷历》,其以闰余一为章首,亦取合于当时也。 开元十二年十一月,阳城测景,以癸未极长,较其前后所差,则夜半前尚有余分。新历大余十九,加时九十九刻,而《皇极》、《戊寅》、《麟德历》皆得甲申,以《玄始历》气分二千四百四十三为率,推而上之,则失《春秋》辛亥,是减分太多也。以《皇极历》气分二千四百四十五为率,推而上之,虽合《春秋》,而失元嘉十九年乙巳冬至及开皇五年甲戌冬至、七年癸未夏至;若用《麟德历》率二千四百四十七,又失《春秋》己丑,是减分太少也。故新历以二千四百四十四为率,而旧所失者皆中矣。 汉会稽东部尉刘洪以《四分》疏阔,由斗分多,更以五百八十九为纪法,百四十五为斗分,减余太甚,是以不及四十年而加时渐觉先天。韩翊、杨伟、刘智等皆稍损益,更造新术,而皆依谶纬"三百岁改宪"之文,考《经》之合朔多中,较《传》之南至则否。《玄始历》以为十九年七闰,皆有余分,是以中气渐差。据浑天,二分为东西之中,而晷景不等;二至为南北之极,而进退不齐。此古人所未达也。更因刘洪纪法,增十一年以为章岁,而减闰余十九分之一。春秋后五十四年,岁在甲寅,直应钟章首,与《景初历》闰余皆尽。虽减章闰,然中气加时尚差,故未合于《春秋》。其斗分几得中矣。 后代历家,皆因循《玄始》,而损益或过差。大抵古历未减斗分,其率自二千五百以上。《乾象》至于《元嘉历》,未减闰余,其率自二千四百六十以上。《玄始》、《大明》至《麟德历》皆减分破章,其率自二千四百二十九以上。较前代史官注记,惟元嘉十三年十一月甲戌景长,《皇极》、《麟德》、《开元历》皆得癸酉,盖日度变常尔。祖冲之既失甲戌冬至,以为加时太早,增小余以附会之。而十二年戊辰景辰,得己巳;十七年甲午景长,得乙未;十八年己亥景长,得庚子。合一失三,其失愈多。刘孝孙、张胄玄因之,小余益强,又以十六年己丑景长为庚寅矣。治历者纠合众同,以稽其所异,苟独异焉,则失行可知。今曲就其一,而少者失三,多者失五,是舍常数而从失行也。周建德六年,以壬辰景长,而《麟德》、《开元历》皆得癸巳。开皇七年,以癸未景短,而《麟德》、《开元历》皆得壬午。先后相戾,不可叶也,皆日行盈缩使然。 凡历术在于常数,而不在于变行。既叶中行之率,则可以两齐先后之变矣。《麟德》已前,实录所记,乃依时历书之,非候景所得。又比年候景,长短不均,由加时有早晏,行度有盈缩也。 自春秋以来,至开元十二年,冬、夏至凡三十一事,《戊寅历》得十六,《麟德历》得二十三,《开元历》得二十四。 其三《合朔议》曰: 日月合度谓之朔。无所取之,取之蚀也。《春秋》日蚀有甲乙者三十四。《殷历》、《鲁历》先一日者十三,后一日者三;《周历》先一日者二十二,先二日者九。其伪可知矣。
《新唐书》卷七十一 表第十一
宰相世系一 唐为国久,传世多,而诸臣亦各修其家法,务以门族相高。其材子贤孙不殒其世德,或父子相继居相位,或累数世而屡显,或终唐之世不绝。呜呼,其亦盛矣!然其所以盛衰者,虽由功德薄厚,亦在其子孙。作宰相世系表。 裴氏出自风姓。颛顼裔孙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大费,大费生皐陶,皐陶生伯益,赐姓嬴氏。生大廉,大廉五世孙曰仲衍,仲衍四世孙曰轩,轩生潏,潏生飞廉,飞廉生恶来,恶来生女防,女防生旁皐,旁皐生太几,太几生大骆,大骆生非子,周孝王使养马汧、渭之间,以马蕃息,封之於秦为附庸,使续嬴氏,号 曰秦嬴。非子之支孙封?乡,因以为氏,今闻喜?城是也。六世孙陵,当周僖王之时封为解邑君,乃去「邑」从「衣」为裴。裴,衣长貌。一云晋平公封颛顼之孙针於周川之裴中,号裴君,疑不可辨。陵裔孙盖,汉水衡都尉、侍中,九世孙炖煌太守遵,自云中从光武平陇、蜀,徙居河东安邑,安、顺之际徙闻喜。曾孙晔,并州 刺史、度辽将军。子茂字巨光,灵帝时历郡守、尚书,率诸将讨李傕有功,封阳吉平侯。三子:潜、徽、辑。 西眷裴出自阳吉平侯茂长子徽,字文秀,魏冀州刺史、兰陵武公,以其子孙多仕西凉者,故号西眷。四子:黎、康、楷、绰。黎字伯宗,一名演,游击将军、秘书监。二子粹、苞。粹,晋武威太守。二子:诜、?。诜,太常卿,避地凉州,及苻坚克河西,复还解县,生劭,劭生和,和生锺,锺生景惠。 表 洗马裴出自粹子暅。暅生慬,自河西归桑梓,居解县洗马川,号洗马裴,仕前秦大鸿胪。二子:天恩、天寿。 表 南来吴裴出自黎第二子苞。苞三子:轸、丕、彬。轸生嗣,嗣西凉武都太守。三子:邕、○、策。邕度江居襄阳,生顺宗。顺宗三子:叔宝、叔业、令宝。叔业,齐南兖州刺 史,初归北,号南来吴裴,事後魏,豫州刺史、兰陵郡公,諡忠武。子蒨之、芬之、简之、英之、蔼之。 表 令宝二子:彦先、彦远。彦远生鉴,鉴生献。 表 中眷裴氏表 东眷裴氏表 裴氏定着五房:一曰西眷裴,二曰洗马裴,三曰南来吴裴,四曰中眷裴,五曰东眷裴。宰相十七人。(西眷有寂、矩;洗马有谈、炎;南来吴有耀卿、行本、坦;中眷有光庭 、遵庆、枢、贽;东眷有居道、休、澈、?、冕、度。) 刘氏出自祁姓。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名。能扰龙,事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封为杜伯,亦称唐杜氏。至宣王,灭其国。其子隰叔奔 晋为士师,生士蒍。蒍生成伯缺,缺生士会。会适秦,归晋,有子留於秦,自为刘氏。 生明,明生远,远生阳,十世孙,战国时获於魏,遂为魏大夫。秦灭魏,徙大梁,生清,徙居沛。生仁,号丰公。生煓,字执嘉。生四子:伯、仲、邦、交。邦,汉高祖也。 高祖七世孙宣帝,生楚孝王嚣,嚣生思王衍,衍生纡,纡生居巢侯般,字伯兴。般生恺 ,字伯豫,太尉、司空。生茂,字叔盛,司空、太中大夫,徙居丛亭里。恺六世孙讷,晋司隶校尉。孙宪生羡。羡二子:敏、该。敏从子僧利。 刘氏表 萧氏出自姬姓,帝喾之後。商帝乙庶子微子,周封为宋公,弟仲衍八世孙戴公生子衎,字乐父,裔孙大心平南宫长万有功,封於萧,以为附庸,今徐州萧县是也,子孙因以为 氏。其後楚灭萧,裔孙不疑为楚相春申君上客,世居丰沛。汉有丞相酇文终侯何,二子 :遗、则。则生彪,字伯文,谏议大夫、侍中,以事始徙兰陵丞县。生章,公府掾。章生仰,字惠高,生皓。皓生望之,御史大夫,徙杜陵。生育,光禄大夫。生绍,御史中 丞,复还兰陵。生闳,光禄勋。闳生阐,济阴太守。阐生冰,吴郡太守。冰生苞,後汉 中山相。生周,博士。周生蟜,蛇丘长。蟜生逵,州从事。逵生休,孝廉。休生豹,广陵郡丞。豹生裔,太中大夫。生整,字公齐,晋淮南令,过江居南兰陵武进之东城里。 三子:俊、鎋、烈。苞九世孙卓,字子略,洮阳令,女为宋高祖继母,号皇舅房。卓生 源之,字君流,徐、兖二州刺史,袭封阳县侯。生思话,郢州都督,封阳穆侯。六子:惠开、惠明、惠基、惠休、惠朗、惠蒨。惠蒨,齐左户尚书。生介。 萧氏表 窦氏出自姒姓,夏后氏帝相失国,其妃有仍氏女方娠,逃出自窦,奔归有仍氏,生子曰少康。少康二子:曰杼,曰龙,留居有仍,遂为窦氏。龙六十九世孙鸣犊,为晋大夫, 葬常山。及六卿分晋,窦氏遂居平阳。鸣犊生仲,仲生临,临生亶,亶生阳,阳生庚, 庚生诵,二子:世、扈。世生婴,汉丞相魏其侯也。扈二子:经、充。经,秦大将军,生甫,汉孝文皇后之兄也。充,避秦之难,徙居清河,汉赠安成侯,葬观津。二子:长 君、广国。广国字少君,章武景侯。二子:定、谊。谊生赏,袭章武侯,宣帝时,以吏 二千石徙扶风平陵。二子:寿、邕。寿,护羌校尉,炖煌南窦祖也。邕,南阳太守,生猛,定安太守。二子:秀、敷。秀二子:丕、林。林,後汉武威太守、太中大夫,避难 徙居武威,为武威窦祖。敷三子:平年、友、融。融字周公,大司马、安丰戴侯。生穆 ,城门校尉、驸马都尉,袭安丰侯。五子:勋、宣、褒、霸、嘉。宣生尚,以家难随母徙陇右,为陇右窦祖。嘉,少府兼侍中、安丰侯。三子:潜、奉、万全。奉子武,特进 槐里侯,晋赠文嘉贞侯。万全袭安丰侯。二子:会宗、章。会宗子孙居武功扶风。章, 大鸿胪卿。三子:陶、唐、统。统字敬道,鴈门太守,以窦武之难,亡入鲜卑拓拔部,使居南境代郡平城,以间窥中国,号没鹿回部落大人。後得匈奴旧境,又徙居之。生賔 ,字力延,袭部落大人。二子:异、他。他字建侯,亦袭部落大人,为後魏神元皇帝所 杀,并其部落。他生勤,字羽德,穆帝复使领旧部落,命为纥豆陵氏。晋册为穆帝为代王,亦封勤忠义侯,徙居五原。生子真,字玄道,率众入魏,为征西大将军。生朗,字 明远,复领父众。二子:滔、佑。佑,辽东公,亦领部落。三子:提、拓、岩。自拓不 领部落,为魏侍中、辽东宣王。岩,安西大将军、辽东穆公,从孝武徙洛阳,自是遂为河南洛阳人。三子:那、敦、略。略字六头,征北大将军、建昌孝公。孝文帝之世,复 为窦氏。五子:兴、拔、岳、善、炽。 窦氏表 陈氏出自妫姓,虞帝舜之後。夏禹封舜子商均於虞城,三十二世孙遏父为周陶正,武王妻以元女大姬,生满,封之於陈,赐姓妫,以奉舜祀,是为胡公。九世孙厉公他生敬仲 完,奔齐,以国为姓。旣而食邑於田,又为田氏。十五世孙齐王建为秦所灭。三子:升 、桓、轸。桓称王氏。轸,楚相,封颍川侯,因徙颍川,称陈氏。生婴,秦东阳令史。婴生成安君余,余生轨,轨生审,审生安,安生恒,恒生愿,愿四子:清、察、齐、尚 。齐生源,源三子:寔、崱、邃。寔字仲弓,後汉大将军掾属,文范先生。六子:纪、 夔、洽、谌、休、光。谌字季方,献文先生。生青州刺史忠。二子:佐、和。佐二子:准、徽。准字道基,晋太尉、广陵元公。生伯眕,建兴中度江居曲阿新丰湖。生匡,二 子:赤松、世达。世达,长城令,徙居长城下若里,生丞相掾康。康生盱眙太守英,英 生尚书郎公弼,公弼生步兵校尉鼎,鼎生散骑侍郎高,高生怀安令咏,咏生安成太守猛,猛生太常卿道巨,道巨生文赞。文赞三子:谈先、霸先、休先。 陈氏表 封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钜为黄帝师,胙土命氏,至夏后氏之世,封父列为诸侯,其地汴州封丘有封父亭,即封父所都。至周失国,子孙为齐大夫,遂居渤海蓨县。裔孙岌, 字仲山,後汉侍中、凉州刺史。生咺,咺四世孙仁,仁孙释,晋侍中、东夷校尉。二子 :○、悛。悛二子:放、弈。弈,燕太尉。二子:蕲、劝。蕲孙鉴,後魏沧水太守。三 子:琳、回、滑。 封氏表 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封为杨侯。一云晋武公子伯侨生文,文生突,羊舌大夫也。又云晋之公族食邑於羊舌,凡三县:一曰铜鞮,二曰杨氏,三曰平阳。突生职,职五 子:赤、肸、鲋、虎、季夙。赤字伯华,为铜鞮大夫,生子容。肸字叔向,亦曰叔誉。 鲋字叔鱼。虎字叔罴,号「羊舌四族」。叔向,晋太傅,食采杨氏,其地平阳杨氏县是也。叔向生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号曰杨石,党於祁盈,盈得罪於晋,并灭羊舌氏 ,叔向子孙逃於华山仙谷,遂居华阴。有杨章者,生苞、朗、款。苞为韩襄王将,守修 武,子孙因居河内。朗为秦将,封临晋君,子孙因居冯翊。款为秦上卿,生硕,字太初,从沛公征伐,为太史。八子:鷃、奋、甝、儵、熊、喜、鸇、魋。喜字幼罗,汉赤泉 严侯。生敷,字伯宗,赤泉定侯。生胤,字毋害。胤生敞,字君平,丞相、安平敬侯。 二子:忠、恽。忠,安平顷侯。生谭,属国、安平侯。二子:宝、并。宝字稚渊。二子:震、衡。震字伯起,太尉。五子:牧、里、秉、让、奉。牧字孟信,荆州刺史、富波 侯。二子:统、馥。十世孙孕,孕六世孙渠,渠生铉,燕北平郡守。生元寿,後魏武川 镇司马,生惠嘏。 杨氏表 高氏出自姜姓,齐太公六世孙文公赤,生公子高,孙傒,为齐上卿,与管仲合诸侯有功,桓公命傒以王父字为氏,食采於卢,諡曰敬仲,世为上卿。敬仲生庄子虎,虎生倾子 ,倾子生宣子固,固生厚,厚生子丽,子丽生止,奔燕。十世孙量,为宋司城,後入楚 。十世孙洪,後汉渤海太守,因居渤海蓨县。洪四世孙褒,字宣仁,太子太傅。褒孙承,字文休,国子祭酒、东莞太守。生延,字庆寿,汉中太守。延生纳,字孝才,魏尚书 郎、东莞太守。纳生达,字式远,吏部郎中、江夏太守。四子:约、乂、隐、汉。隐, 晋玄菟太守。生庆,北燕太子詹事、司空。三子:展、敬、泰。展,後魏黄门侍郎,三都大官。二子:谠、颐。谠,冀青二州中正、沧水康公。二子:祚、佑。佑字子集,光 禄大夫、建康灵侯。二子:和璧、振。 高氏表 房氏出自祁姓,舜封尧子丹朱於房,朱生陵,以国为氏。陵三十五世孙锺,周昭王时食采灵寿。生沈,沈十二世孙汉常山太守雅,徙清河绎幕。十一世孙植,後汉司空。植八 代孙谌,随慕容德南迁,因居济南。四子:裕、坦、邃、熙,号「四祖」。裕孙後魏冀 州刺史法寿。孙翼,仕至镇远将军,袭壮武伯。二子:熊、豹。熊字子彪,本州主簿,生彦谦。 房氏表 宇文氏出自匈奴南单于之裔。有葛乌兔为鲜卑君长,世袭大人,至普回,因猎得玉玺,自以为天授也,俗谓「天子」为「宇文」,因号宇文氏。或云神农氏为黄帝所灭,子孙 遁居北方。鲜卑俗呼「草」为「俟汾」,以神农有尝草之功,因自号俟汾氏,其後音讹 遂为宇文氏。普回子莫那自阴山徙居辽西,至後周追諡曰献侯。献侯生可地汗,号莫何单于,辟地西出玉门,东逾辽水。孙普拨,普拨生丘不勤,丘不勤生莫珪,莫珪生逊昵 延,逊昵延生佚豆归,自称大单于,为慕容晃所灭。生六子:一曰拔拔陵陵,二曰拔拔 瓌,三曰纥闍,四曰目原,五曰纥闍俟直,六曰目陈。拔拔陵陵号阿若谚,仕後魏,都牧主、开府仪同三司、安定忠侯,以豪杰徙居代州武川。生系,位至内阿干。二子:韬 、阿头。韬三子:肱、颢、泰。泰,後周太祖文皇帝。阿头生仲,赠大司徒、虞公。生 兴,袭虞公,生洛。 宇文氏表
上一篇:藏族舞蹈洗衣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