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器2012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中国考古学会会长王巍宣布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项目。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湖北枣阳市郭家庙曾国墓地 凤跗(底座 M1椁室北部出土) 编磬复原示意(M1编磬跗(底座)、笋(横梁)和虡(立柱)) 郭家庙墓地位于枣阳市吴店镇东赵湖村,地处汉水支流滚河北岸、随枣走廊的入口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南距周台遗址、忠义寨城址1公里。墓地分布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山岗上,北岗为郭家庙墓区,南岗为曹门湾墓区,总面积达120万平方米以上。 郭家庙墓地为春秋早期曾国国君墓地,与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文峰塔曾国墓地、擂鼓墩曾国墓群共同构建了曾国考古学的年代序列,为研究曾国 历史 与周代封国制度提供了重要的资料。(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该墓地发掘出大量的青铜器、音乐文物及甲胄,进一步推进了对曾国历史的研究。——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二里头时期城址(东赵中城)城墙剖面 郑州市西北郊密布夏商时期遗址,是解决中国青铜时代诸多重大学术问题的关键区域之一。东赵遗址位于郑州市高新区沟赵乡赵村南与中原区须水镇董岗村西北之间,遗址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自2012年至今,为探讨“中原腹心地区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联合组成考古队,持续对该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工作。近三年的田野考古工作,东赵遗址发现了龙山 文化 晚期、新砦期、二里头时期、早商二里岗期、两周时期文化遗存。该遗址考古学文化延续时间之长、文化序列之连续完整,在中原地区同类遗址中甚为罕见,将进一步完善中原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分期体系与文化谱系。(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完善了中原地区夏商周考古学文化的编年体系。——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广东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 磨刀山遗址下文化层文化遗物平面分布 磨刀山遗址位于广东省西部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2014年4月至8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单位对郁南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进行抢救发掘,发掘面积200平方米。本次发掘取得突破性收获,在第四阶地原生网纹红土堆积中发现上、下两个包含石制品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层,出土各类石制品近400件,揭露出较大面积的古人类活动区域。该遗址是广东省首次发现并经科学发掘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旷野类型遗址。(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此遗址的发掘改写了广东的远古历史。——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河南郑州东赵遗址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 铜杖首 祥云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偏西,大理白族自治州东南部。县境处于金沙江水系与元江水系的分水岭上,海拔高于相邻各县。大波那墓地在祥云县云南驿坝的东北部的刘厂镇大波那村东。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在西南设置益州郡,益州郡下辖二十四县,云南县为之一,县治在今云南驿坝。1918年,因县名与省同名,故改称祥云县。为“云南”省名之源。 大波那墓地是滇西地区战国至西汉时期规模和分布范围最大、规格最高的一个墓地,葬具、葬式特殊且没有被盗掘过,完整性较好。研究证明,大波那是这一时期洱海区域的重要文化中心。本次发掘填补了洱海区域战国、秦汉这一时段考古学文化的空白,为构建这一地区考古学文化序列及探讨和研究洱海区域“昆明族”的文化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此墓地的发掘,充分运用数字考古新技术,获取了大量有关滇西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的信息资料。——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窑遗址 在获得“十大考古新发现”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对国家博物馆新媒体谈感受 从东汉到西晋的堆积层 禁山早期越窑遗址位于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大善村,这里是曹娥江中下游地区,不仅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同时也是汉六朝成熟青瓷的生产中心。 上虞地区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而成熟青瓷的出现又以小仙坛窑址的产品为标志。禁山窑址产品与小仙坛窑址存在着较大的区别,是一个全新的成熟青瓷类型。禁山三条龙窑保存较为完整,并且在长度、坡度、装烧工具、产品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代表了东汉至 三国 西晋不同时期的装烧工艺的完整发展过程。在同一窑址内发现不同时期的窑炉遗迹,这在早期越窑青瓷的发展史上尚属首次。(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该窑址是深入认识青瓷由东汉向三国两晋转折的重要支点。——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 故如甲木墓地2013M2墓室 2012-201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在西藏阿里象泉河上游地区的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联合开展发掘工作,发现并 清理 了一批土坑墓和洞式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 故如甲木墓地位于阿里地区噶尔县象泉河上游北岸,共发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时期墓葬和3座吐蕃时期墓葬,是阿里地区所见的最大规模的墓葬群。曲踏墓地位于阿里地区札达县象泉河上游南岸,2014年共发掘5座并列的带竖井墓道的洞式墓。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年代相同、地域接近,随葬器物包含了相当多的共同因素,包括形制相同的箱式木棺、黄金面具、丝织品、陶器、铜器、铁器、木器和料珠等。由于阿里地区 自然 资源匮乏,很多墓葬出土物并非本地所产,而是来自于周边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甚至是更为遥远的新疆、中亚和北印度地区。对外来文化的吸纳和融合是象雄时期考古学文化的一个主要方面。(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这两处墓地的发掘,为深入探讨西藏西部“丝绸之路”提供了重要资料。——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内蒙古正镶白旗伊和淖尔墓群 M6出土金耳环 伊和淖尔墓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镶白旗伊和淖尔苏木宝日陶勒盖嘎查东北5公里处,海拔1260米。墓群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的一处丘陵谷地中,周边为典型的草原地貌环境。2014年8月至12月,为了解墓群的分布情况,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锡林郭勒盟文物局、锡林郭勒盟文物管理站、正镶白旗文物管理所对墓地进行了局部勘探,并发掘了2座北魏时期(M5、M6)和1座辽代的墓葬(M4)。 伊和淖尔墓群地处北魏六镇及北魏长城沿线,是目前在国内发现的纬度最北的北魏墓群。伊和淖尔墓群的发掘,为研究北魏时期的草原丝绸之路、边疆历史及民族关系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是近年来我国边疆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此墓群的发现,进一步深化了考古学界对于北魏草原丝绸之路沿线鲜卑文化内涵的认识。——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河南隋代回洛仓与黎阳仓粮食仓储遗址 河南老乡很“霸气”,连续三年获得考古新发现了,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研究员聊获得“十大考古新发现”感受。 回洛仓漕运沟渠 隋代是我国古代大型国家粮仓建设的顶峰时期,也是我国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发展最完备的时期。回洛仓遗址位于隋唐洛阳城北1200米,地处邙山南麓的缓坡带。隋代黎阳仓遗址位于河南省浚县城东关大伾山北麓,东邻黄河故道,西距卫河(永济渠)约1.5公里。 对作为代表隋代不同类型的大型国家粮仓——回洛仓和黎阳仓遗址的首次同时发掘,以超前丰富的考古新资料全面揭示了我国古代地下储粮技术完备时期的特大型官仓的概貌和储粮技术水平以及储粮的种类。两处仓储遗址的发掘相互补充地提供了隋代地下储粮技术的各个环节新的考古资料,对于研究和复原隋代大型粮食仓储全过程具有前所未有的丰富价值。回洛仓遗址的发掘展示了隋代都城具有战略储备和最终消费功能的大型官仓的储粮规模和仓窖形制特征;黎阳仓则显示出依托黄河和大运河而具有中转性质的大型官仓的形制特征。两处仓储遗址的考古发现对于研究隋代社会经济、 政治 、工程技术及俸禄制度等具有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同时,也为中国大运河 成功 “申遗”提供了隋代大运河开凿和利用的珍贵实物证据。(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回洛仓是隋代的国家粮库,黎阳仓则是一个重要的转运站,这两类仓窖代表了我国隋代储粮技术的最高水平。——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北京延庆大庄科辽代矿冶遗址群 大庄科矿冶遗址群居住遗址发掘现场 大庄科矿冶遗址群位于北京市延庆县大庄科乡,南距北京市区70公里,西距延庆县城40公里。2011年10月至2014年11月,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联合北京 科技 大学、北京大学对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及发掘工作。 大庄科矿冶遗址群位于辽南京附近,历史上是宋辽之间战场前沿地带。大庄科矿冶遗址群既可能是生产兵器等军用产品的场所,也可能是冶铁技术自中原地区向边远地区传播的证据之一。辽灭国以后建立的西辽国,是中国古代生铁技术向西方传播的重要力量之一。对于大庄科矿冶遗址群的综合研究将深化冶铁技术交流与传播的研究。北京延庆大庄科矿冶遗址群的发现为开展辽代冶铁技术研究乃至中国古代冶金史研究提供了极为宝贵的考古材料。(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多 学科 的交叉渗透,贯穿于整项工作的始终。互相推进,密切合作,是该遗址发掘的重要特点。——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4十大考古新发现之贵州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 杨价夫人墓室出土螭首金杯 遵义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的发现与发掘,有许多重要新突破: 一、系统揭露出杨氏土司墓地的墓园格局,不仅为寻找其他杨氏土司墓地的墓园提供了重要参照,还依三座墓葬及墓垣的相互关系,使逐步认识播州杨氏土司的丧葬制度和习俗成为可能。 二、丰富和完善了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的序列,且墓主跨越了杨氏统领播州、受封播州土司和即将覆灭的主要时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杨氏从宋代封建领主到元明土司的演变过程,对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土司制度及其文化特性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三、杨价夫妇合葬墓,是目前发现的播州杨氏唯一的土坑木椁墓,区别于以往的土坑石椁墓,丰富了播州杨氏墓葬类型;而且该墓也是已发掘的唯一未经盗扰的杨氏墓葬,目前已在头箱和棺椁间出土精美金银器80余件,是深入认识南宋时期的丧葬 礼仪 和宋代金银器制作工艺、艺术及交流的重要材料。 四、该墓地是目前唯一已全面发掘的播州杨氏土司墓地,墓地布局清楚,墓主等级身份及关系都很明晰,年代跨越宋末至明末,为宋元明考古提供了重要的新资料。 五、杨价墓及其墓垣的确定,为海龙囤一期城墙及养马城年代的确定提供了重要参照,即从三地建筑工艺及出土遗物的一致性来看,海龙囤一期城与养马城均系南宋遗存,填补了贵州唐宋时期考古的诸多空白。(资料摘录自终评会) 是金子总是要发光的,遵义土司墓里闪着金光,一大批金银器就这样被发现了,真养眼啊!——霍宏伟博士一句话点评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是什么
4月10日,在经过为期一天半的汇报展示后,“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
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分别是: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山东章丘焦家遗址、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江西鹰潭龙虎山大上清宫遗址、吉林安图宝马城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
通天洞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托斯特乡阔依塔斯村东北的一处花岗岩洞穴中,所在的新疆阿勒泰地区,是中国西北部通向中亚、欧洲的要道。
作为新疆境内发现的第一个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它完整保存着从旧石器时代到3500年前古人类生活、居住的遗存。
遗址中发现了旧石器—铜石并用—青铜—早铁时代的连续地层剖面,不仅填补了新疆史前洞穴考古的空白,也是中国旧石器考古的重大发现,对了解新疆地区四万多年以来古人类演化发展过程、确立区域文化发展的编年框架有非常重要意义。
此外,遗址中还发现了国内较早的小麦。
山东章丘焦家遗址
济南章丘区焦家遗址位于泰沂山系北侧的山前平原地带,主要时代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
发掘中发现极为丰富的大汶口文化遗存。
遗址中,空间上排列有序的房址材料,填补了鲁中北地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阶段居住形态研究的空白。
同时,发掘的墓葬材料极为丰富,随葬品常见玉钺、玉镯、陶高柄杯、白陶器和彩陶等。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报道指,考古人员通过测量人骨,发现墓葬男主人身长最高的竟然达到一米九,超过一米八的也为数不少。
陕西高陵杨官寨遗址
杨官寨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姬家街道杨官寨村四组东侧,是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的一处中心聚落。
2015-2017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遗址东北部开展针对性考古发掘时,发现一处大型公共墓地。
经初步探明,该墓地总面积超过8.5万平方米,目前已发掘面积约3800平方米,共发现史前墓葬343座。
考古成果显示,墓葬均为单人一次葬,人骨保存完整,有非正常死亡、人骨移位现象。
此前也有报道称,在已经发掘的这些墓葬遗址中,有墓主人“出现了曾经被‘剁手’的奇怪现象”。
宁夏彭阳姚河塬西周遗址
姚河源遗址位于宁夏彭阳县新集乡,是宁夏南部泾水上游地区首次发现的一处大型西周遗址。
居址区内发现有水网、路网、壕沟、墙体、灰坑等。
墓葬区位于遗址东北部,共钻探出墓葬、马坑、车马坑、祭祀坑50余座。
这些重要的遗迹、遗物发现,显示了姚河塬遗址等级和地位不一般,属于某一西周封国的都邑遗址。
姚河塬遗址为了解西周国家的政治格局、周王朝与西北边陲地区的关系提供了珍贵的新资料。
河南新郑郑韩故城遗址
郑韩故城北城门遗址,是历史上对郑韩故城城门进行的第一次科学发掘,不仅全面揭露了春秋战国时期城门的构造、16条春秋至明清时期道路的走向,而且还印证了史书中对郑国“渠门”的记载,起到证史、校史作用。
同时还发现了战国时期带有防御体系的瓮城城墙,这在中原地区东周时期王城遗址中也是首次发现。
郑国三号车马坑,是继郑公大墓之后的又一大发现。
坑内残存4辆拆车葬式的木车,加之之前的发掘,郑公大墓共有葬车48辆,马124匹以上,出土的车辆和马匹之多,在东周考古发现中属罕见。
值得一提的是,饰有青铜和骨器构件的彩席顶棚、舆长约2.2米的大型安车,为研究我国周代车马葬制、葬俗等内容提供了重要的学术依据。
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
栎阳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
2013年,为进一步确定栎阳城遗址保护范围为保护规划提供资料,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重启栎阳考古。
本次考古复探了1980-1981年考古勘探出城址的南墙、西墙、局部发现北墙(编号“一号古城”),并经勘探、发掘确定了“二号古城”、“三号古城”,在三号古城内发掘确定了多座大型宫殿建筑。
据文献记载及出土遗物,三号古城上限不早于战国中期,与文献所载秦献公、孝公建都栎阳时间吻合,为战国秦都栎阳,是商鞅变法发生之地。
河南洛阳东汉帝陵考古调查与发掘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结合“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对东汉帝陵及其陵园遗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勘探,勘探总面积256万平方米。
通过十余年的考古工作,明确了东汉帝陵墓冢的基本特征。
东汉帝陵封土平面为圆形,墓葬为长斜坡墓道“甲”字形明券墓,墓道为南向。
东汉陵园遗址布局也逐渐明晰。
东汉陵园采用内外陵园制度。
内陵园是以帝后合葬墓为中心,周边有周垣或道路环绕。
外陵园以大面积夯土建筑基址为主,集中分布在内陵园的东北侧。
上一篇:天下足球2011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