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比基尼
为什么00后和90后很少生孩子?
90后和00后的确比较少生育孩子,这种现象已经成为当下普遍现象,这一现象将会对未来几代的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那么,这是一个什么原因导致了90后和00后对于生育孩子有所抵制?首先,从经济压力谈起,90后、00后所处的社会背景便与前几代人有很大不同,90后和00后从小处在一个经济和物质环境中发育成长,他们没有经历过前几代人经受的艰苦和不安全感,他们苛刻要求自身的生活水平,希望能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滋味。而孩子要求的经济状况往往会让90后和00后这些年轻人望而却步。因此,财力的紧张变为一个制约备孕的潜在因素。社会环境的变化也是90后和00后推迟备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环境变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和物质上的变化,还有心理和精神上的变化。随着社会发展,90后和00后被提供了更多的生活选择和更高的期待,因此,他们让自己有了更多可能性,而把孩子留下,似乎没有任何可行性。同时,当代90后、00后也受到传统家庭价值观的影响。在当今的社会,追求权力、荣耀、精神追求占据了90后和00后的生活,孩子的出现会阻碍他们对事业的巅峰,而傲慢自大的他们,并不愿意被任何东西束缚,因此,他们推迟了要孩子的时间。此外,当谈及90后和00后少生孩子时,不可忽略社会文化状况的影响。首先,家庭教育的影响,在当代90后、00后家庭里,更多的是孩子占据了父母的全部关注,如果再要一个孩子,将把父母的时间、精力全部都安排给孩子,因此,他们很多时候不愿增加负担。同时,社会的多元文化趋势也影响了90后、00后的生育观念,更多的90后、00后的人开始躲避繁衍子女的压力,追求个性化的生活,这也是他们推迟生育的一大原因。以上便是90后、00后少生孩子问题的原因分析,未来,90后、00后对于生育孩子的异化,将会产生极大的影响,社会应该尊重90后、00后的选择权,同时,90后、00后也应当以理性的态度,去考虑和重新评估他们的生孩子意愿,以减轻未来这种少生育的结果,从而保障以后几代人的未来社会结构变化。
00后愿意生孩子吗
作为00后的我不会生孩子。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下我的想法。生一个孩子,既有成本,又有收益,我今天就来帮你算算这笔账。 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有哪些呢?一是抚养成本,这是我们看得见、数得清的。比如,坐月子,奶粉和尿布,上了学得交学费、送他上补习班,一直到他考上了大学,还得给他交大学学费。另一块是机会成本,也就是父母在养育孩子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的价值。现在孩子上学,家长得作陪,家里几乎得有一个人全职带孩子。如果妈妈为了照顾孩子,放弃了在事业上打拼,这个贡献,孩子是要领情的:妈妈付出的是机会成本。 养育一个孩子的收益有哪些呢?一是现金收益,这个很简单,是孩子长大后挣了钱,给父母的赡养费。另一部分是非现金收益,比如孩子看望父母,到父母年老了之后照顾父母,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这是孩子为父母提供的各种服务的价值。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养育孩子的成本和收益是不同的。在农业社会,养孩子是划算的。我们来算算这笔账。在农业社会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相对较低,能把孩子养大就可以了。农村里的孩子到四五岁,就能帮父母干点农活了。打猪草、放牛、拣牛粪,这都是孩子们干的活儿。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在美国"西进运动"时期,大家都到西部拓荒,急需劳动力,当时,带着孩子的寡妇是最抢手的。为什么?买一送一啊,多个孩子就多了个劳动力!在工业社会初期,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仍然较低。把孩子养到十几岁,就可以去工厂里干活了,或是给作坊的师傅当学徒。很多时候,孩子成年之前,当学徒赚的钱(如果有钱可赚的话),是要给父母的。所以,养孩子仍然是笔很划算的买卖。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在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初期,孩子是投资品,也就是说,养孩子的收益大于成本。 俱往矣。如果我们现在再来算笔账,养孩子肯定是不划算的。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你能让孩子读完小学,或是读完中学就去上班?那你算什么父母,大家都要说你。怎么着也得把孩子送到大学吧。要是他想出国读书,你还得勒紧裤腰带把他送出国。大学毕业了,他的工资买不起房,你帮忙不帮忙?你要是不帮他,他连老婆都娶不了,你怎么抱孙子啊。所以说,中国的高房价都是给计划生育委员会害的。计生委的朋友肯定很委屈:跟我们有什么关系啊?你想想,中国的年轻人买房,都不是一个人在买房,而是年轻的小夫妻,以及小夫妻各自的父母,一起来买一套房。六个有收入能力的人买一套房,中国的房价不涨才怪。就这一个宝贝疙瘩,到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候,要买房要结婚,你都不帮忙,你算什么亲爹亲娘啊。可是你想,要是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呢?要是每个中国家庭想生几个就能生几个呢?要是跟过去那样,一个家庭有七八个孩子,每个孩子结婚,父母都能送一套房﹖送你一个iPad就不错了,那中国的房价怎么可能会涨呢。 按照成本-收益分析,现在养育一个孩子不是为了投资。谁生个孩子是想在未来获得投资收益,找个角落先去哭一会儿吧,你会赔得很惨的。那我们生孩子是为了干啥?现在的孩子是消费品,不是投资品。我们生孩子不是为了获得回报,而是为了图个乐——以苦为乐。现在的孩子不仅是消费品,而且是奢侈品。中国的奢侈品既不是路易威登皮包,也不是法拉利跑车,而是我们每个家庭里的孩子。美联储前任主席伯南克曾经是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主任。他有个金融家朋友,也是普林斯顿校友,家里几个孩子,都上了普林斯顿大学。伯南克跟他道喜。他的朋友说,这有什么值得祝贺的?我相当于每年把几辆凯迪拉克轿车推下了悬崖。普林斯顿大学学费不菲,连金融家都摇头兴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加里·贝克尔提出了一个关于养育孩子的数量-质量替代假说。加里·贝克尔认为,孩子具有耐用消费品的性质,它的数量收入弹性比质量收入弹性小。这是什么意思?比如说,你的收入提高了,你是想多买几辆五菱宏光,还是想入手一台宾利?如果你更偏好质量,很可能会考虑买一台更好的车,而不是更多的廉价车。同样,随着收入的提高,我们更希望提高孩子的质量,即增加对孩子教育、健康等方面的投入,而非增加孩子的数量。我们想要一个能去读哈佛的好孩子,而不是一堆不争气的熊孩子。当然,如果家庭的收入增幅较高,就能既提高质量又增加数量。贝克尔的假说可以同时解释两种现象︰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倾向于养育更少的孩子,但是在发达国家,富人的子女数多于穷人。按照同样的分析思路,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些有意思的结论∶如果父母更注重教育,那么,孩子的抚养成本就会更高,于是,人们会要更少的孩子。所以,在普遍注重教育的东亚社会,生育率比同等发展水平的地区低。如果妇女的社会地位较高,能够从事更高收入的工作,那么,母亲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就会提高。如果养育孩子的决策更多地是由女性来决定的,那么,家庭想要抚养的孩子会更少。用经济学的话语来说,这使得孩子的“相对价格"提高了,从而降低家庭对孩子的需求。如果没有社会保障制度,人们只能“养儿防老”,这会导致家庭普遍想要更多的孩子。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孩子赡养父母的压力,于是,家庭想要的孩子数量也会减少。每一代的人都有自己奋斗的驱动力,而我们这一代恰恰是可以看到全球的同龄人都在干什么,想什么,对于结婚生子比任何一代人看到的更多,因此面对人生选题时,我们也能归纳出和我们同一层次的家庭,结婚生子的结局和大致走向,也更能得出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我是不会生孩子的,我觉得生活的幸福,有尊严,比起父母的催娃和社会数据的漂亮要重要的多。
上一篇:冷却塔配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