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筋
易筋经的原文是什么?
易筋经 全文 翻译后的易筋经全文总 论 译曰,佛祖大意,谓登正果者,其初基有二:一曰清虚,一曰脱换。能清虚则无障,能脱换则无碍。无碍无障,始可入定出定矣。知乎此,则进道有其基矣。所云清虚者,洗髓是也;脱换者,易筋是也。 其洗髓之说,谓人之生感于情欲,一落有形之身,而脏腑肢骸悉为滓秽所染,必洗涤净尽,无一毫之瑕障,方可步超凡八圣之门,不由此则进道无基。所言洗髓者,欲清其内;易筋者,欲坚其外。如果能内清静、外坚固,登寿①域在反掌之间耳,何患无成? 且云易筋者,谓人身之筋骨由胎而受之,有筋弛者、筋挛者、筋靡者、筋弱者、筋缩者、筋壮者,筋舒者、筋劲者、筋和者,种种不一,悉由胎。如筋弛则病、筋挛则瘦,筋靡则痿,筋弱则懈,筋缩则亡,筋壮则强,筋舒则长,筋劲则刚,筋和则康。若其人内无清虚而有障,外无坚固而有碍,岂许入道哉?故入道莫先于易筋以坚其体,壮内以助其外。否则,道亦难期。 其所言易筋者,易之为言大矣哉。易者,乃阴阳之道也。勇即变化之易也。易之变化,虽存乎阴阳,而阴阳之变化,实存乎人。弄壶中之日月,搏掌上之阴阳。故二竖②系之在人,无不可易。所以为虚、为实者易之③,为刚、为柔者易之,为静、为动者易之。高下者易其升降,后先者易其缓急,顺逆者易其往来,危者易之安,乱者易之治,祸者易之福,亡者易之存,气数者可以易之挽回,天地者可以易之反覆,何莫非易之功也。至若人身之筋骨,岂不可以易之哉。 然筋,人身之经络也。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经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如人肩之能负,手之能摄,足之能履,通身之活泼灵动者,皆筋之挺然者也。岂可容其弛、挛、靡、弱哉。而病、瘦、痿、懈者,又宁许其入道乎。佛祖以挽回斡旋之法,俾筋挛者易之以舒,筋弱者易之以强,筋弛者易之以和,筋缩者易之以长,筋靡者易之以壮。即绵泥之身,可以立成铁石,何莫非易之功也。身之利也,圣之基也,此其一端耳。故阴阳为人握也,而阴阳不得自为阴阳。人各成其人,而人勿为阴阳所罗。以血气之驱,而易为金石之体。内无障,外无碍,始可入得定去,出得定来。然此君功夫,亦非细故也。而功有渐次,法有内外,气有运用,行有起止,至药物器制,节候岁月④,饮食起居,始终各有征验。入斯门者,宜先办信心,次立虞心,奋勇坚往,精进如法,行持而不懈,自无不立跻⑤圣域矣。 般刺密谛曰,此篇就达摩大师本意,言易筋之大概。译而成文,毫不敢加以臆见或创造一语。后篇行功法,则具详原经译义。倘遇西竺高明圣僧,再请琢磨可也。 膜论 夫人之一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内而精气与神,外而筋骨与肉,共成其一身也。如脏腑之外,筋骨主之;筋骨之外,肌肉主之,肌肉之内,血脉主之;周身上下动摇活泼者,此又主之于气也。是故修炼之功,全在培养血气者为大要也。即如天之生物,亦各随阴阳之所至,而百物生焉,况于人生乎,又况于修炼乎。且夫精气神为无形之物也,筋骨肉乃有形之身也。 此法必先炼有形者,为无形之佐;培无形者,为有形之辅。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若专培无形而弃有形,则不可;专炼有形而弃无形,更不可。所以有形之身,必得无形之气,相倚而不相违,乃成不坏之体。设相违而不相倚,则有形者化而无形矣。是故炼筋,必须炼膜,、炼膜必须炼气。然而炼筋易而炼膜难,炼膜难而炼气更难也。先从极难,极乱处立定脚根,后向不动、不摇处认斯真法。 务培其元气,守其中气,保其正气。护其肾气,养其肝气,调其肺气,理其脾气,升其清气,降其浊气,闭其邪恶不正之气。勿伤于气,勿逆于气,勿忧思悲怒以损其气。使气清而平,平而和,和而畅达,能行于筋,串于膜,以至通身灵动,无处不行,无处不到。气至则膜起,气行则膜张。能起能张,则膜与筋齐坚齐固矣。 如炼筋不炼膜,而膜无所主;炼膜不炼筋,而膜无所依;炼筋、炼膜而不炼气,而筋膜泥而不起;炼气而不炼筋膜,而气痿而不能宣达流串于筋⑥络。气不能流串,则筋不能坚固,此所谓参互其用,错综其道也。 挨炼至筋起之后,必宜倍加功力,务使周身之膜皆能腾起,与筋齐坚,着于皮,固于内,始为子母各当。否则筋坚无助,譬如植物,无土培养,岂曰全功也哉。 般刺密谛曰:此篇言易筋以炼膜为先,炼膜以炼气为主。然此膜人多不识,不可为脂膜之膜,乃筋膜之膜也。脂膜,腔中物也。筋膜,骨外物也。筋则联络肢骸,膜则包贴骸骨。筋与膜较,膜软于筋;肉与膜较,膜劲于肉。膜居肉之内,骨之外。包骨衬肉之物也。其状若此,行此功者,必使气串于膜间,护其骨,壮其筋,合为一体,乃曰全功。 内壮论 内与外对,壮与衰对,壮与衰较,壮可久也。内与外较,外勿略也。内壮言坚,外壮言勇。坚而能勇是真勇也。勇而能坚是真坚也。坚坚勇勇,勇勇坚坚,乃成万劫不化之身,方是金刚之体矣。 凡炼内壮,其则有三,一曰守此中道。守中者,专于积气也。积气者,专于眼、耳,鼻、舌、身、意也。其下手之要,妙于用揉,其法详后。凡揉之时,宜解襟仰卧,手掌着处,其一掌下胸腹之间,即名曰中。惟此中乃存气之地,应须守之。守之之法,在乎含其眼光,凝其耳韵,匀其鼻息,缄其口气,逸其身劳,锁其意弛,四肢不动,一念冥心,先存想其中道,后绝其诸妄念,渐至如一不动,是名曰守。斯为合式。盖揉在于是,则一身之精气神俱注于是。久久积之,自成庚方一片矣。设如杂念纷纭,弛想世务,神气随之而不凝,则虚其揉矣,何益之有。 二曰勿他想。人身之中,精神气血不能自主,悉听于意,意行则行,意止则止。手中之时,意随掌下,是为合式。若或弛意于各肢,其所凝积精气与神,随即走散于各肢,即成外壮,而非内壮矣。揉而不积,又虚其揉矣,有何益哉。 三曰待其充周。凡揉与守,所以积气。气既积矣,精神血脉悉皆附之守之不驰,揉之且久,气惟中蕴而不旁溢。气积而力自积,气充而力自周。此气即孟子所谓至大至刚,塞乎天地之间者,是吾浩然之气也。设未及充周,驰意外走,散于四肢,不惟外壮不全,而内壮亦属不坚,则两无是处矣。 般刺密谛曰,人之初生,本来原善。若为情欲杂念分文,则本来面目一切抹倒,又为眼、耳、鼻、舌、身、意分损灵犀、蔽其慧性,以致不能悟道,所以达摩大师面壁少林九载者,是不纵耳目之欲也。耳目不为欲纵,猿马自被其锁绊矣。故达摩大师得斯真法,始能只履西归,而登正果也。此篇乃达摩佛祖心印先基,真法在守中一句。其用在含其眼光,七句。若能如法行之,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极乐世界,可立而登矣。 揉法 夫揉之为用、意在磨砺其筋骨也。磨砺者,即揉之谓也。其法有三段,每段百日。一日揉有节候。如春月起功,功行之时,恐有春寒,难以裸体,只可解开襟。次行于二月中旬,取天道渐和,方能现身下功,渐暖乃为通便,任意可行也。 二曰揉有定式。人之一身,右气左血。凡揉之法,宜从身右推向于左,是取推气入于血分,令其通融;又取胃居于右,揉令胃宽,能多纳气;又取揉者右掌有力,用而不劳。 三日揉宜轻浅。凡揉之法,虽曰入功,宜法天义。天地生物,渐次不骤,气至自生,候至物成。揉若法之,但取推荡,徐徐来往,勿重勿深,久久自得,是为合式。设令太重,必伤皮肤,恐生痪虏;深则伤于肌肉筋膜,恐生热肿,不可不慎。 采精华法、 太阳之精,太阴之华,二气交融,化生万物。古人善采咽者,久久皆仙。其法秘密,世人莫知。即有知音,苦无坚志,且无恒心,是为虚负,居诸而成之者少也。 凡行内炼者,自初功始,至于成功,以至终身,勿论闲忙,勿及外事。若采咽之功,苟无间断,则仙道不难于成。其所以采咽者,盖取阴阳精华,益我神智,俾凝滞渐消,清灵自长,万病不生,良有大益。 其法:日取于朔,谓与月初之交,其气方新,堪取日精。月取于望,谓金水盈满,其气正旺,堪取月华。设朔望日遇有阴雨或值不暇,则取初二、初三、十六、十七,犹可凝神补取。若过此六日,则日咽月亏,虚而不足取也。朔取日精,宜寅卯时,高处默对,调匀鼻息,细吸光华,合满一口,闭息凝神,细细咽下,以意送之,至于中宫,是为一咽。如此七咽,静守片时,然后起行,任从酬应,毫无妨碍。望取月华,亦准前法,于戌亥时,采吞七咽。此乃天地自然之利,惟有恒心者,乃能享用之;亦惟有信心者,乃能取用之。此为法中之一部大功,切勿忽误也。 注:①寿,《易筋经》作"圣"。 ②二竖,指病魔。 ③之,《易筋经》"之"后有"为寒为暑者易之"七字。 ④节侯岁月,《易筋经》作 "火候岁月"。 ⑤跻(ji基),登。 ⑥筋,《易筋经》作"经"。
易筋经原文全文
您好,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梦何日足?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摘要】
易筋经原文全文【提问】
您好,易筋经原文全文:如是我闻时,佛告须菩提。易筋功已竟,方可事于此。此名静夜钟,不碍人间事,白日任匆匆,务忙衣与食。三餐食既意,放风水火讫,抵喜见明星,燃灯照暗室。晚夕功课毕,将息临卧具,大众咸肝睡,忘却生与死。【回答】
您好,明者独惊醒,黑夜暗修为。抚体叹今夕,过去少一日。无常来迅速,身同少水鱼。显然如何救,福梦何日足?四恩未能报,四缘未能离,四智未现前,三生未皈一。默视法界中,四生三有备,六根六尘连,五蕴并三途,天人阿修罗,六道各异趋,二谛未能融,六度未能具。【回答】
易筋经好处有哪些呢?
1、周身舒畅 通过对易筋经这种独特的训练方式,只要把动作做得规范,并且保持呼吸正确,那么就会感觉到身体非常的舒畅,这要比徒步走路更加的有保健作用。2、头脑清晰 锻炼易筋经可以让自己的头脑变得更加清晰。练习到一段时间后,在每次收功后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感觉头脑异常的清晰,思维特别敏捷,类似一阵小雨过后,太阳刚出来,碧空如洗的那种清新舒服的感觉,妙不可言。3、毛孔开合 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就会在某一天忽然感觉在起功的时候,毛孔会随着呼吸而一张一合,身体像一个庞大的鼓风机而吐出纳入,身似空壶。不仅能够让机体得到训练,更能够让气血得到流畅。4、高大渺小 当练习到更高一个阶段,会在吸气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身体异常高大,像一座高楼大厦,呼气的时候又感觉身体无比渺小,渺小到和一个小孩子一样高低。5、心生喜悦 坚持不懈行功,就会在某一天忽然心生喜悦,而又不知道喜从何来,身心都感受到一种幸福感之中,这个境界就是周老夫子所说的“行功日久,神妙莫名”。
易筋经是真的吗
问题一:易筋经是真的吗? 当然有效,不过我建议你先练练“熊式易筋经”,姿势简单,功效宏大,很快身体恭会变强壮的。再说明一下,“熊式易筋经”80年代原来发表在“武林”杂志上,现在网上到处都有,可以搜一下,还配图的,非常容易自学。
问题二:世界上真的有易筋经吗? 少林武术经典,为“三经”(易筋经、易骨经、洗髓经)之一,相传为佛教禅宗祖师达摩所著。绘有六十四图,按之修练可使神、体、气-----即人的精神、形体和气息结合起来,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认真锻炼的同时,使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得到充分调理。
据古本《易筋经》序言所载,后魏明帝太和年间,达摩大师到少林寺面壁修炼,九年后功成坐化。少林僧众弟子于达摩面壁处得到一个铁匣,内藏达摩用天竺文写的经书二本。
“易筋经”的炼法,流传至今的有两种。一种是《易筋经十二势》,见于清代多种刻本,其中有“韦驮献杵一、二、三势”,“摘星换斗势”,“倒拽九牛势”,“九鬼拔马刀势”,“青龙探爪势”,“卧虎扑食势”,“打躬势”,“掉尾势”共十二势,配有图及口诀,指示运气及动力要旨。这种易筋经功与古本相差较大,据考证可能为清人托名编撰。别一种即为明代天启年间木刻版印古本《易筋经》,所载方法主要以 *** 、捶打等手法配合意守、呼吸来锻炼人体的“筋膜”,属于武术中硬气功一类。古本主要是“守”与“揉”。守为意守,意识集中于胸腹之间,心下脐上一掌之地。“揉”以手推揉胸腹间,自右向左,徐徐往来,轻重适宜。
少林易筋经功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内功,它是古代导引行气与武术相结合的产物,使行气与筋膜锻炼相结合,由内壮而外壮,达到坚实躯体的目的。
问题三:易筋经真假的区别? 易筋经大致可分两种,一个是达摩祖师的。一个是紫凝道人的。
达摩祖师的易筋经是武功的根,当然博大精深,立竿见影,非常厉害,拿现在话讲,叫原创正版,传承方式是师徒传授,不立文字,口口相传。
紫凝道人的易筋经出名,是因为他托了达摩祖师的大名,编造了 *** 家房中术,外家拍打,药方洗浴,等,非内功的功法。由于书便宜,人手可得,流传广泛,并移花接木,滋生繁多。
太多人所见即所得,认为易筋经只不过是一套健身操,殊不知,真传易筋经深藏于民间,人品不够格永远无缘。
问题四:真的有用吗? 我感觉类似瑜伽,你认为瑜伽有用吗?瑜伽是印度的,而达摩有时印度人
这里还有我个人观点,只是猜的,大师们不要生气,
我个人观点,根据我看了一些写达摩的资料,可能是因为达摩看到中钉僧人只坐禅不动,很多有了脊椎病几其他不运动的体弱多病,所以创造了坐禅时可做的身体运动,和小学生的眼保健操几肢体活动类似,当身体扭曲时深呼吸你会感到肾脏压迫感,自己调节肌肉力感和肢体运动,可以让膨胀感自我调节,达到内部 *** ,就像你每天早上起来伸懒腰的动作,肢体极限伸展,深呼吸用力压缩内脏的舒适感觉一样。不知道我这么想对不对。后人把这个想象成神乎其神。为了广招人员,来给自己免费工作。
问题五:网上的易筋经是不是真的 假滴,马叔叔的宝宝上还有降龙十八掌呐……
问题六:网上说的易筋经洗髓经是真的吗?这是什么啊? 相信我不会错的
问题七:请问淘宝网上的易筋经是真的吗?练了有什么效果 20分 这种东西是不可以相信的啦,亲,这种只是娱乐的东西哇,你买来玩玩看看,自己笑一笑就算了,别当真哈
问题八:有人试过练习易筋经洗髓经吗?是真的吗? 我老公没有都坚持练习呢
问题九:中国武术中 真的有过“易筋经” “洗髓经”吗 易筋经和洗髓经本是强身健体的导引功夫,易筋经就是锻炼肌肉、筋骨,洗髓经主要是锻炼关节,经常练习友谊与健康。当今传授的易筋经我感觉种类很多,起始动作大多雷同,入少林易筋经,八段锦,甚至杨永的朱砂掌功等等,都有类似易筋经的作用,主要是锻炼筋骨,达到筋骨滕然,为武术、技击打下基础,大道至简,本来就没有那么复杂,只要坚持就可以收到效果。
而洗髓经,主要是锻炼大小关节,如马礼堂先生传授的洗髓经、还有南怀瑾先生在禅七上讲的洗髓经也就是密宗金刚拳,过去秘而不授,其实道理简单。不过效果是真实的。对于养生、技击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不过和小说家杜撰的相去甚远。不可信以为真。
问题十:少林易筋经十二大劲功练三个力气大增是真的吗 是的,但是是养生
易筋经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易筋经》书籍 4 易筋经功法 4.1 功法操作 4.1.1 韦驮献杵势 4.1.2 摘星换斗势 4.1.3 倒拽九牛尾势 4.1.4 出爪亮翅势 4.1.5 九鬼拔马刀势 4.1.6 三盘落地势 4.1.7 青龙探爪势 4.1.8 卧虎扑食势 4.1.9 打躬势 4.1.10 工尾势 4.2 主治病症 4.3 注意事项 5 参考资料 1 拼音 yì jīn jīng 2 英文参考 yijinj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changing tendon exerci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易筋经》书籍 《易筋经》为导引功法名著。托名南北朝时印度高僧达摩传(一说托名唐初李靖传)。原书中载本书为唐代印度僧人达摩原作,经僧人般刺密谛译义成汉文。书中记述了有关医疗体育、锻炼身体的方法,并附图解,还有一些佛教色彩的论述。现存多种近代刊本。 易筋经流派甚多,主要有三种:“衙门藏版”《易筋经》(附《洗髓经》一卷,故又名《洗髓易筋经》)十二势;《中外卫生要旨》三套二十二势;《少林内功秘传》二十四势。二十四势。十二势分韦驮献杵(又分一、二、三势)、摘星换斗、倒拽九牛尾、出爪亮翅、九鬼拔马刀、三盘落地、青龙探爪、卧虎扑食、打躬、掉尾等功法。 4 易筋经功法 易筋经指锻炼筋肉以保健强身的导引方法[1]。是我国民间流传的一套变易筋骨,使之强健的一套练习方法。这套功法曾经被伪托为南北朝时达摩和尚传给少林寺和尚的。其特点为动作与呼吸密切结合,始终采取静止性用力。 4.1 功法操作 4.1.1 韦驮献杵势 1.第一势 (1)起式:并步,头端平,目视前方,下颏微向里收,含胸拔背,蓄腹收臀,松肩,两臂自然下垂于体侧,五指并拢微屈,中指贴近裤缝,两腿伸直,两脚相靠,足尖并拢,口微开,舌抵上腭,定心息气,神情安祥。 (2)功式:左足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与肩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双手向前徐徐上提,在胸前成抱球状,松肩,略垂肘,两掌心内凹,五指向内微屈,指端相对,约距15cm。 2.第二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两足分开,与肩同宽,足掌踏实,两膝微松,直腰收臀,含胸蓄腹,上肢一字平开,掌心向地,头如顶物,两E直视。 3.第三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两足开立与肩宽,足尖着地,足跟提起,腿直,蓄腹啦臀,两掌上举高过头顶,掌心朝天,四指并拢伸直,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开约成直角,两中指之距约为3cm,肘微曲,仰头,目观掌背,舌抵上腭,鼻息调匀。 (3)收式:两掌变拳,旋动前旋,使拳背向前然后上肢用劲,缓缓将两拳自上往下收至腰部,拳心向上,在收拳同时,足跟随势缓缓下落,两拳至腰时,两足跟恰落至地。 4.1.2 摘星换斗势 1.起式并步同一起式。 2.功式右足稍向右前方移步,与左足成斜丁八步形;随势身向右微侧。屈膝,提右足跟,身向下沉或成右虚步含裆势。两上肢同时操作,左手握空拳置于腰后,右手握如钩状下垂于裆前。右钩手上提,使肘略高于肩,前臂与上臂近乎垂直,钩手置于头之右前方,松肩、屈腕、肘向胸、钩尖向右、头微偏、目注右掌心、舌抵上腭、含胸拔背、直腰收臀、少腹含蓄,紧吸慢呼,使气下沉,身勿前后左右倾斜,两腿前虚后实,前腿虚中带实,后退实中带虚。左右交换,要求相同。 4.1.3 倒拽九牛尾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握拳由身后划弧线形向裆前,拳背相对,拳面近地,随势上身略前俯,松肩、直肘、昂头、目前视。 (2)两拳上提至胸前,由拳化掌,成抱球势,随势直腰,肩松肘屈,肘略低于肩,头端平,目前视。 (3)旋动两掌,使掌心各向左右随势运动徐徐向左右平分推,至肘直。松肩、直肘、腕背屈、腕肘肩相平。 (4)身体向左转侧,成左弓右箭势(面向左方)。两上肢同时动作:左上肢外旋,屈肘约成半圆状,拳心对面,双目视拳,高与肩平,肘不过膝,膝不过足尖;右上肢内旋向后伸,拳背离臀,松肩、肘微屈。两上肢一前~后作螺旋劲,上身正直,塌腰收臀,鼻息调匀。 (5)身体向右转侧,面前方,左弓步变马裆势,随势左上肢内旋至身后,右上肢外旋,再两拳同时由身后(划弧线)至裆前。 (6)同本功式之(2)。 (7)同本功式之(3)。 (8)同本功式之(4),但左右方向相反。 4.1.4 出爪亮翅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 (1)两手仰掌沿胸前徐徐上提过顶,旋腕翻掌,掌心朝天,十指用力分开,虎口相对,中、食指相接,仰头,目观中、食指交接处,随势足跟提起,离地约10cm,以两足尖支持体重。肘微屈,腰直,膝不得屈。 (2)两掌缓缓分开向左右而下,上肢成一字平举,随势足跟落地。再翻掌使掌心向上,十指仍用力分开,肩、肘、腕、掌相 (3)两仰掌化拳,由身后向腰,成仰拳护腰势。 (4)两仰拳化俯掌由胸前徐徐向前推,至肘直,随势足跟提起,离地约10cm。继而两掌背屈,使掌心朝前,指端向上,十指仍用力分开,目向前平视,肩、肘、肩、腕相平,直腰,膝勿屈 4.1.5 九鬼拔马刀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 (1)足尖相衔足跟分离成八字形,腰实腿坚,膝直足霸,同时两臂向前,成叉掌立于胸前。 (2)运动两臂。左臂经上往后,成钩手置于身后,右臂向上经右往胸前,掌根着实,蓄劲于指。 (3)右臂上举过头,由头之右侧屈肘俯掌下复。使手抱于劲项,钩手化掌,使左掌心贴于背,在生理许可范围尽可能向上。 (4)头用力上抬,欲使头后仰,上肢着力,掌用劲下按,欲使头前俯,手项争力。挺胸直腰,腿坚脚实,使劲由上贯下至踵.鼻息调匀,目微左视。 (5)运动两臂。左掌由后往上往前,右上肢向前回环,左右两掌相叉立于胸前。 (6)左右交换,操作同上。 4.1.6 三盘落地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较肩为宽,足尖内扣,屈膝下蹲成马裆势,两手叉腰,腰直胸挺,后背如弓,头端平,目前视。 (2)两手由后向前抄抱,十指相互交叉而握,掌背向前,虎口朝上,肘微屈曲,肩松,两上肢似一圆盘处于前胸。 (3)由上势,旋腕转掌,掌心朝前,运动上肢,使两掌向左右而下,由下成仰掌沿胸腹之前徐徐运劲上托,高不过眉,掌距不大于两肩之距。 (4)旋腕翻掌,掌心朝地,两掌运劲下按,成虚掌置于膝盖上部,两肩松开,肘微屈曲,两臂略向内旋,前胸微挺,后背如弓,头如顶物,双目前视。 4.1.7 青龙探爪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之距约与肩宽,两手成仰拳护腰势。身立正直,头端平,目前视。 (2)左上肢仰掌向右前上方伸探,掌高过顶,随势身略向右转侧,面向右前方,松肩直肘,腕勿屈曲,右拳仍作仰拳护腰势,目视平掌,两足踏实勿移。 (3)上势,左大拇指向掌心屈曲,双目视大拇指。 (4)左臂内旋,掌心向下,俯身探腰,随势推掌至地。膝直,足跟勿离地,昂首,目前视。 (5)左掌离地,围左膝上收至腰,成两仰拳护腰势,同(1)动作。 (6)左右交换,反复操作。 4.1.8 卧虎扑食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 (1)右腿向右跨出一大步,屈右膝下蹲,成左仆腿势,两掌相迭扶于右膝上,直腰挺胸,两目微向左视。 (2)身体向左转侧,右腿挺直,屈左膝,成左弓右箭势,扶于膝上之两掌分向身体两侧,屈肘上举于耳后颈之两旁,然后运劲使两掌徐徐前推,至肘直。松肩,腕背屈,目注前方。 (3)接上势,俯腰,两掌下按,掌与指着地,按于左足前方之两侧,掌实,肘直,两足底勿离地,昂首,目前视。 (4)分解成三,如下:①右足跟提起,足尖着地,同时在前之左腿离地后伸,使左足背放于右足跟上,以两掌及右足尖支撑身体。②再屈膝,身体缓缓向后收,重心后移,蓄劲待发。③足尖发劲,屈曲之膝缓缓伸直。两掌使劲,使身体徐徐向前,身应尽量前探,重心前移,最后直肘,昂起头胸,两掌撑实。 如此三者连贯进行,后收前探,波浪形的往返进行,犹如虎扑食。 (5)由上势,左腿跨向两掌之间,屈左膝,右腿伸直,成右仆腿势,同时两掌离地,相迭扶于左膝上。 (6)左右交换,反复操作。 4.1.9 打躬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 (1)左腿向左平跨一步,两足比肩稍宽,足尖内扣,两手仰掌徐徐向左右而上,成左右平举势,头如顶物,目向前视,松肩直肘,腕勿屈曲,立身正直,腕、肘、肩相平。 (2)由上势屈肘,十指交叉相握,以掌心抱持后脑。勿挺腹凸臀。 (3)由上势,屈膝下蹲成马裆势。 (4)直膝弯腰身前俯,两手用力使头尽向胯下,两膝不得屈曲,足跟勿离地。 4.1.10 工尾势 1.起式并步同第一势。 2.功式 (1)两手仰掌由胸前徐徐上举过顶,双目视掌,随掌上举而渐移,身立正直,勿挺胸凸肚。 (2)由上势,十指交叉而握,旋腕反掌上托,掌心朝天,两肘欲直,目向前平视。 (3)由上势,仰身,腰向后弯,上肢随之而往,目上视。 (4)由上势俯身向前,推掌至地,昂首瞪目,膝直,足跟离地。 4.2 主治病症 本功既能增强腰力、腿力、臂力、指力,又能调整内脏功能,增强体质,有利于消除病痛,是一种“扶正祛邪”的强健功法。 4.3 注意事项 1.练本功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如换穿宽松的衣服、布鞋等。 2.练功时要集中注意力,呼吸调匀。呼吸以舒适自然为宜,不可屏气用力。开始时以自然腹式呼吸为宜。 3.练功时要求松静自然,刚柔相济,意守丹田。 4.练功毕或中间休息时,不可当风,并应作适当的活动,如散步、活动关节等,但不应作激烈活动。 5.开始时,宜每节做持续10次呼吸,以后逐渐增加,达40次呼吸为止,一般以微出汗为度。每天至少练功1次。 6.体质特别虚弱者,不宜练习本功。
上一篇:希伯来神话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