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东周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4-09-23 13:57:20编辑:运动君

东周的时代特征是什么?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时代特征是诸侯的割据混战、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大动荡和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东周在战国后期(前256年)被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西周时期,周天子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威权。平王东迁以后,东周开始,周室开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义,而无实际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代历时500余年,其间战争此起彼伏,风云人物层出不穷,局势跌宕变幻。战场上的兵戎相见,军营中的运筹帷幄,外交场合的谋略交锋,给我们留下了大量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
  在中国春秋战国时代的历史舞台:不管是出身尊贵还是落魄士者,不管是出身名门还是贩夫走卒,不管是白发苍苍还是稚龄童子,只要有才干,有想法,都能封候拜相得到重用一展才华。苏秦、张仪、管仲、范雎都是平民出身,老的更有百里奚,少有天才甘罗十二岁拜相。
  改革与争霸战争并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著社会状况。可以说,春秋每一位霸主的出现都是改革的结果,战国七雄之所以能并踞中华大地,也是不断革新的结果。原因是,称霸战争需要以政治经济作为后盾,进行改革是迅速提升诸侯国实力的必要手段。从春秋到战国,是改革接着改革,战争连着战争,在改革中国家强盛,在战争中国力受创。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发展进步的。


东周前期又称为什么时代?

东周前期又称春秋(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大分裂形成的时期。史家一般以“三家分晋”作为春秋时代的结束和战国时代的开始。公元前770年平王东迁,建立了东周王朝。但此时周已衰弱到了极点,统治范围方圆不足六百里,各诸侯国纷纷割据称雄,不再朝见周王,其统率诸侯的权利也是名存实亡。此间,全国共分为一百四十多个大小诸侯国,而其中以楚国、齐国、晋国、吴国、越国、秦国为大。
  楚国:
  楚国是三苗人在长江中下游建立起的一个国家,它在周初曾参加了武王伐纣的战争,后得到周的封号,居楚地丹阳(今湖北姊归县)。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前704年,楚君熊通自号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华夏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齐国:
  齐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谋臣姜尚之族,姜尚因助周灭商有功被封为齐侯,同时周统治者赐予齐国一种特权——可以讨伐有罪的诸侯,凭借这项特权,齐国在西周时期已发展成为东方的大国。春秋年间,齐国出现了一位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齐桓公。他依靠谋士管仲整顿国政,设各种官吏,各司其职,并分全国为二十一乡,其中工商六乡、士十五乡,此十五乡即为农乡,乡中之人在和平时专心务农,战时当兵。如此几年之间,齐国国富民强,到公元前679年,齐国已称霸北方。后来,齐国又于前567年消灭了东夷大国——莱,使之土地扩大了一倍以上,成为真正数一数二的大国。
  晋国:
  晋国原处于戎狄游牧地区,东周初期,晋献公(前676年-前651年)建都绛(山西翼城县),开始了晋国的霸业。晋国先后消灭霍、耿、魏、虞、虢等一些北方小诸侯国,统一了汾河流域。前六三六年,献公之子重耳即位,他曾被献公放逐十九年之久。在这十九年之中,重耳周游列国,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故而他回国后便立即着手整顿政事,他与大臣们君臣一心,先后两次率晋、秦、宋、齐四国联军南击楚国,占领了南方的大片领土。晋军南征促使华夏文明进一步流传到长江以南地区,加快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步伐。到了春秋后期,晋国的统治出现危机,并最终分裂成韩、赵、魏等几个独立的诸侯国家,史称“三家分晋”。
  吴国:
  吴国是春秋中前期发展起来的新兴诸侯国家,它本是楚国的属国,但随着后来的强大逐渐脱离了楚国的统治。前506年,吴国大举进攻楚国。在战争中,吴国五战五捷攻破了楚国两百年经营的都城成郢(今湖北江陵),掠去大量的物资。这场吴楚大战是春秋时期的第一大战事,战争的结果使楚国受到空前的创伤,而吴国则渐渐取代了楚国的位置成为南方大国。
  越国:
  越国与吴国相同,都是楚的属国,但越的兴起比吴还要晚一些,直至允常执政时期,越主才始称为王。在此之后,越王在楚的旧臣文种和范蠡的协助下,击退来犯的吴国。后吴王夫差任又用吴子胥为将,大胜越国,使之臣服。但越王勾践并不甘心失败,他住于薪柴之中,并每日尝一次苦胆,以示不忘国仇。经过几年的准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73年灭吴,成为继吴之后的又一个南方大国。
  秦国:
  在几大强国中,秦国并不是最强大的国家,但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秦成为春秋时期发展最快的国家。在秦穆公执政期间,曾任用谋臣百里奚,使秦国强盛一时。但秦国地处中原之北,与戎狄、羌等北方诸族混居,故华夏诸侯一直以秦为戎狄国,禁止其会盟中原,而这却给了秦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到后来战国时期,秦才能以强大的实力消灭六国统一天下。
  春秋时期,各个诸侯国纷纷兼并其他小国,其中以楚、齐等大国甚之。到春秋末年,大部分中小国家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统治的的时代。至此,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便告一段落,随之而来的是另一个割据时代——战国。


东周列国一共有多少个国家

东周列国共计一百零三国。楚国、越国、赵国、齐国、秦国、魏国、韩国、宋国、鲁国、郑国、卫国、莒国、邹国、周王朝、杞国、杨国、蔡国、郯国、任国、滕国等等。
1、楚国:西起今四川省东端,包括湖北省全部,兼有今湖南省东北部、江西省北部,安徽省北部,陕西省东南部,河南省南部,江苏省的淮北中部。全境北面和秦、韩、宋、郑接壤,东面是越,西和巴接界,南面是百越。楚国国都是郢;
2、越国:自今山东的琅琊台起,沿海而南,有今江苏省苏北的运河以东地区和全部苏南地区、安徽省的皖南地区、江西省东境的一部分,并兼有今浙江省的北半部。北面和齐、鲁及泗水上的各小国交错接界,西和楚国接界,东边靠海,南和百越相接;
3、赵国:自今陕西省的东北部,过黄河由今山西省的中部,伸向东北部和东南部,兼有河北省的东南部,并涉及今山东省西边的一角和今河南省的北端。全境东北和东胡、燕相接,东面和中山、齐相接,南和卫、魏、韩交错相接,北和林胡、楼烦接界,西和魏、韩交错接界。其国都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在公元前424年赵献子即位时迁都到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到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到邯郸(今河北邯郸)。


东周列国有哪些?

东周列国有:晋,齐,楚,燕,鲁,宋,卫,郑,秦,蔡,陈国。
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即已被秦国灭亡,所以战国时代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公元前334年徐州相王、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后,各大诸侯纷纷僭越称王(吴、越、楚三国春秋时代已称王),周王权威进一步受损。
战国时代及之前的春秋时代,都是后世史家对东周这段历史时期的再次划分,“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观点得到了其支持者的完善和补充。在前403年之前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和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目前,《史记》的观点因包括了如上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得到多数采纳。而在战国时期的结束是在秦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


东周存在了多少年?

东周存在了515年。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共传25王,历时515年,这一时期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剧烈转变的时期,以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标志。周赧王八年(公元前307年),秦国借道东周攻打韩国,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周国与西周国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西周国为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周亡。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中央制度东周前期诸侯国君称公、称侯,只有“蛮夷”之国如楚、吴、越等称王;而东周后期徐州相王则拉开了华夏诸侯称王的帷幕。国君之下设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务的称正卿或上卿,楚国称令尹,亦称相,秦又曾称庶长、不更。

历史上的东周有年?

历史上的东周有514年历史,从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东周时期,周朝国力已经越来越弱,而且其他国家越来越独立。一时间没有诸侯推翻东周,也只是因为害怕其他国家联手对付强出头的国家,从而和平了很久。东周经历过一次平王东迁,这个时候就已经失去了很多的土地,使得东周能控制的地盘变得很小,甚至连个诸侯国都不如,这个时候的东周唯一有的,也就是“天子”的名号了。秦灭东周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因东周君与诸侯谋伐秦,秦相吕不韦率兵吞并东周于巩(今河南巩县西南)东西皆为秦所灭、秦又攻韩,夺占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荥阳。并设三郡。自文王建周以来,周王名义上一直是天下共主。从周郑交质起,周王的实际管辖范围和实力实际上已经降到小国的地位了。春秋以来到秦灭周,诸侯经常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行称霸,壮大自己之实。等到秦灭周,说明周王的旗帜已经连象征意义都稀薄了。中国不可避免的由诸侯征战走向统一。几十年后,积蓄了商鞅变革力量的秦终于灭掉六国,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秦灭周,象征由封建贵族执掌天下向封建官吏政治的转变。

上一篇:本焕长老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