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出塞图
赞美王昭君的古诗词化用
1、《咏史上·王昭君》
宋·陈普
昭阳柘馆贮歌儿,恨杀陈汤斩郅支。胡草似人空好色,春光不到二阏氏。...
2、《王昭君》
宋·文同
不惜将黄金,争头买颜色。妾貌自可恃,谁能苦劳力。...
3、《王昭君》
唐·崔国辅
汉使南还尽,胡中妾独存。紫台绵望绝,秋草不堪论。...
4、《王昭君其一》
唐·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
5、《王昭君二首 时年十七。》
唐·白居易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
6、《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骆宾王
敛容辞豹尾,缄恨度龙鳞。金钿明汉月,玉箸染胡尘。 古镜菱花...
7、《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沈佺期
非君惜鸾殿,非妾妒娥眉。薄命由骄虏,无情是画师。 嫁来胡地...
8、《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梁献
图画失天真,容华坐误人。君恩不可再,妾命在和亲。泪点关山月,衣销...
9、《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上官仪
玉关春色晚,金河路几千。琴悲桂条上,笛怨柳花前。雾掩临妆月,风惊...
10、《相和歌辞·王昭君》
唐·董思恭
琵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汉月正南远,燕山直北寒。 髻鬟风拂...
句首句尾全部(4)关于王昭君的诗句
歌颂王昭君的诗词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七律&昭君怨
胡草如霜黛冢边,孤心托雁汉家船.
丹青嫉妒君何恨,红叶磋砣妾自怜.
樗栎已残持锦绣,琵琶尤怨弄冰弦.
胭脂误点娥眉乱,故国膻臊泣血篇. ※ 胡曾《汉宫》:“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筋双垂出汉宫.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汪遵《昭君》:“汉家天子镇寰瀛,塞北羌胡未罢兵.猛将谋臣徒自贵,蛾眉一笑塞尘清.”
※顾钰《昭君怨》:“红妆千里为和亲,倾国芳姿画未真.不恨妾身投塞外,却怜汉室竟无人.” ※苏郁《咏和亲》:“关月夜悬青冢镜,塞云秋薄汉宫罗.君王莫信和亲策,生得胡雏虏更多.”
※贡师泰《题出塞图》:“沙碛微惊数骑尘,汉室便欲议和亲.当时卫霍兵犹在,未必明王弃妾身.”
※郭祥正《王昭君上马图》:“飘飘秀色夺仙春,只恐丹青画不真.能为君王罢征戍,甘心玉骨葬胡尘.”
※汪循《明妃》:“将军仗钺妾和番,一样承恩出玉关.死战生留皆为国,敢将薄命怨红颜.”
※刘子翚《明妃出塞图》:“羞貌丹青斗丽颜,为君一笑靖天山.西京自有麒麟阁,画向功臣卫霍间.”
※吴师道《昭君出塞图》:“平城围后几和亲,不断边烽与战尘.一出宁胡终汉世,论功端合胜前人.”※ 王峻题《明妃出塞图》:“塞上香风暗度村,琵琶声急马蹄迟.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师.”※ 彦德《咏王昭君》:“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连逆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昭君出塞的主要历史意义是
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出现了"南有大汉、北有强胡"的对峙局面。 当时匈奴的势力范围包括东起大兴安岭,西到祁连山和天山,北面囊括了贝加尔湖,南达长城的广大地区。 胡汉之间时有争战,百姓遭受苦难,冤冤相报何时了?和平解决、和谐相处成为人民大众的美好愿望,"和亲"成为顺应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 "和亲"是"化干戈为玉帛",解决民族纠纷的一种有效方式,体现着中国文化的成熟和智慧。 "胡汉和亲"是北方草原文化与中国农耕文化平等交往、相互融合的典范。 "昭君出塞"圆满完成了"胡汉和亲"的伟大使命,对于促进当时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两千年来一直为历代各族人民所称颂。 中国文化是主张和平的文化,是包容性很强的文化。 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多元一体",认为人类应该摆脱人类中心主义,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摆脱文化本位主义,坚持文化公平"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多元并存,和平共处。 特别是在解决民族问题上,中国文化坚持不同民族之间的跨文明对话,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文明延续不断,中华文化纯种单传。 这一方面得益于草原、黄河、长江之间地域广阔,三大主源文化互补共济;一方面就是和平、和谐、和合文化凝聚了多元一体的格局。 由于中国人的这种"文化的自觉",所以我们有必要从大历史、大文化、全球的视觉重新认识"昭君出塞、胡汉和亲"的现代意义。 首先,昭君做为"民族友好使者"出塞之后,胡汉之间50多年友好相处,北国边疆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 昭君出塞、胡汉和亲做为历史上一种文化现象,创建了"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变"血染沙场"为"交欢玉帛",实现民族之间"双赢对话"的中国方式。 这对于现代中国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具有借鉴和启示的作用。 其次,纵观当今世界"恐怖主义"泛滥成灾,其根据在于西方文化的一个致命的缺陷:即文化的本位主义。 文化本位主义认为自己的价值观是唯一正确的,缺乏对异质文化的包容性,不能容忍不同文化价值并存不悖。 文化本位主义必然导致民族本位主义和国家本位主义。 本位主义狭隘的价值观在上世纪从欧洲燃起两次世界大战,然后是长期的冷战以及现在的恐怖主义。 近日,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的一项调查报告表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外交家和反恐专家认为:美国的"反恐战争"将以失败告终。 本位主义"以牙还牙"的"单向思维",不仅不能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使恐怖事件进一步升级。 而来至中国远古的故事--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告诉我们:人类完全可以更加明智、更加平和地解决争端。 第三,对于草原文化的深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一部草原文化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互相学习交融、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历史;是多种文化在草原地区相互补充磨合、相互影响渗透,并创造出新的更加辉煌文明的历史。 昭君出塞、胡汉和亲是民族文化互补融合的历史案例,是实现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统一的经典。 "长江女儿"、"伟大母亲"昭君也成为国内外有识之士公认的和平友好使者。 历史的长河由远古流到今天,阴山上刻满祖先的语言,草原上撒满文明的诗篇,现在的内蒙古,离不开历史的根,文化的魂。 做为模范自治区,我们借鉴和肯定昭君文化中的先进内涵,对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实现长治久安、和谐共进,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现实意义。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虽然对昭君是悲剧但对国家来说却带来了福祉,也是功德,舍自己为国家昭君是伟大的
历史上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是什么?有着什么贡献?
引言:王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是由于汉朝与匈奴多年的对战关系和敌对关系就要结束了。因此汉朝为了维系两族的和平关系发起了和亲这一个历史活动。事实上,和亲是历史上促进双方和平关系发展重要一个有意义的活动。当时呼翰邪单于害怕汉朝会对自己发动战争,于是主动向汉朝示好,三次来汉朝,请求能够与汉朝进行核清,那么这就是昭君远处塞边的历史背景。汉元帝之所以同意王昭君初赛,并非是真正的想要与边境匈奴和平,因为当时的汉朝本身就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不管是内部的政治,还是外部的军事都处于一种动荡不安的局面,这时候边塞的单于请求和亲,于是就把昭君嫁给了他。昭君此次初赛让汉匈的平关系维系了40年,为两国之间的和平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也牺牲了昭君自己一生的自由!最开始皇帝选妃的时候,王昭君因为对于自己的美貌过于自信,并没有汇入画师,因此画是为了报复王昭君,在王昭君的画像上点了一个黑点。皇帝在看了王昭君的画像的时候,觉得王昭君非常的丑陋,于是从来不宠幸他,事实上王昭君作为当时代的每个人只能受此屈辱,于是当昭君得知边塞使者前来求亲的时候主动请缨,希望能够派自己过去和亲,因此王昭君作为此次和亲的代表,远嫁匈奴,最终虽然没有在和平的汉王朝生活,但是也在边上获得了自己幸福的一生。王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大过于就是为了维系两国之间的关系,王昭君远嫁边塞,对于维护两国之间的人民安定以及两国之间的稳定关系都有着巨大的意义,所以说小编在这里希望大家对王昭君报以尊敬态度。
上一篇:赚钱买道具折磨小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