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杜甫活了多少岁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3-08-25 03:14:36编辑:运动君

杜甫活了多少岁

“大李杜”李白活了61岁,杜甫活了58岁在小李杜之前,还有李白和杜甫两人“李杜”的合称,在唐朝时期,两位诗人让诗歌发挥到极致,而那个时期,也是诗词的高峰期。可到了晚唐时候,又出现了“小李杜”,所谓的“小李杜”就是李商隐和杜牧,他们诗词千面,各有各的风格,所以被世人称之为“小李杜”。

大李杜和小李杜分别活了多少岁

“大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李白享年61岁,杜甫享年五十九岁“小李杜”是指李商隐和杜牧,李商隐享年四十五岁,杜牧享年四十九岁。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人,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杜佑之孙。唐代文学家,大和进士。杜牧性刚直,不拘小节,不屑逢迎。自负经略之才,诗、文均有盛名。文以《阿房宫赋》为最著,诗作明丽隽永,绝句诗尤受人称赞。代表作《泊秦淮》《江南春》《赤壁》《题乌江亭》等,脍炙人口。年轻时即好读兵书,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又著《罪言》《战论》《守论》《原十六卫》等文论当代兵事。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乱,上书李德裕论用兵之法,为德裕采纳。著有《樊川文集》。

大李杜和小李杜分别活了多少岁

以下是大李杜和小李杜详细介绍:

大李杜:大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盛唐诗人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巩义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其诗被称为“诗史”。

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晚唐诗人。由于晚唐时期,李商隐和杜牧则在晚唐已经没落的诗风中添上了瑰丽的一页,所以被人们称之为“小李杜”。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约813年出生,约858年去世。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甫活了多少岁(诗圣杜甫)

忧时伤国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虽才华横溢,但却仕途不顺,很长一段时间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亲眼目睹了底层民众的艰辛生活,其代表作“三吏”、“三别”、《春望》、《哀江头》、《枯棕》、《病桔》等诗,对人民的痛苦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一曲《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为后世所传颂,至今仍不绝如缕。

杜甫被后世誉为“诗圣”。作为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全面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整个过程,再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因其具有强烈的叙事性,所以被称为“诗史”,流传至今的诗作1400余首,文章20余篇。

除了忧国忧民外,他还是一位热爱生活的美食家

杜甫活了59岁,除诗人身份外,身为世家子弟的他也曾出仕为官。这些都不算,他还有另外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这就是美食家——笔下描述了如林的唐朝美食。

这些可都是史有明载的。首先,杜甫家世不错。杜氏世代为宦,用杜甫自己的形容来说就是“奉儒为官,未坠素业” 。杜甫虽然科举不顺,不善周旋、应酬,身份地位不高,历经坎坷,在战乱中颠沛流离了大半个中国,才得以亲眼目睹了底层民众生活的悲惨与无助。但在前前后后40年左右的时间里,杜甫的足迹遍及吴越、齐赵、梁宋、巴蜀、湖湘等地,也由此见识了各地的美食,加上他早年良好的经济基础与家风熏陶,为他成为一个美食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积累 、品鉴、休养与条件。

杜诗细节与唐代佳肴

从杜甫留下的诸多记录,以及描写朋友招待他餐叙的诗作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来,他的诗非常注重生活细节的真实,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对这些细节的描述,今天的人才得以一窥唐朝的民间美食 。也因杜诗对细节的描绘而得以见识了唐人生活的精致与情趣。

譬如,公元753年初夏,杜甫携友人郑虔游览长安何将军山林后被主人款待并留宿后,即兴而作的组诗《陪郑广文(郑虔字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中的两句:“鲜鲫银丝鲙 ,香芹碧涧羹”,就是一道特色美食,又称鱼鲙。这道菜食材很平常,制作并不繁琐,说白了就叫“鲫鱼煲”。也即把鲜活的鲫鱼剖洗后切成银丝煲烩,再用刚从园中采摘的香芹熬成一道勾人食欲的香羹。一顿便餐,有主菜,有靓汤,其色、香、味必然让人惊艳。难怪见过世面的杜甫吃完后还忍不住赞叹道:“翻疑舵楼底,晚饭越中行” (这哪是在关中(陕西)的舵楼底下用餐呢,这明明就是在当年游越中时吃的那顿晚饭啊? )由此可以看出,他年轻时漫游吴越(江浙),曾经品尝过这道美食。想不到这江南佳味,在北地长安也能吃到,着实让他有点意外。

758年冬天,杜甫赴东都洛阳,路经阌乡县(今属河南),恰好有一位叫姜七的友人任阌乡县尉,那人盛情款待了风尘仆仆的杜甫,巧的是,席上又有这道美食。在此前的长安何将军山林被主人留饭后,杜甫只是盛赞鱼鲙的鲜美,并未描述具体的烹制过程。而阌乡餐叙后,他写下了《阌乡姜七少府设脍,戏赠长歌》一诗,诗中将这道美食的制作过程细数了一番。

诗中这样写道:“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啥意思呢?厨子以娴熟的刀工、用极快的速度将鲫鱼肉切成如雪花般的薄片 ,鱼骨也被剔掉,用切细的香葱做蘸料。寥寥几笔,唐代美食“银鱼鲙” 的烹制过程已经跃然纸上。

唐代笔记小说《酉阳杂俎》中对“鱼鲙”的制作流程也有详细描述:有一位彼时很有名气的大厨师叫“南孝廉” ,他有一手出神入化的好刀工 ——“善斫脍丝,缕轻可飞”。以此作对照,可见杜甫对细节的观察细致入微,描绘还是很到位的。

杜甫过阌乡时写的这首诗使后世的人们得以窥见唐朝美食“鱼鲙”的整个烹制流程:冬季天气严寒,河面结冰,捕鱼者凿冰捕鱼 ;厨子将鲜鱼剖洗干净,用绵纸吸干水分,然后快刀切片、切丝;鱼鲙切好后,用瓦煲慢火烩制,用香葱碎末做蘸料, 主食是热腾腾的米饭。由于这道美食不仅要严冬的鲫鱼,食材不易得,对刀工也有很高的要求,杜甫在家中很难做得到,所以他好几次吃这道菜都是由做官的朋友宴请,由专业厨师制作的。

困厄潦倒时寻常食物也能温暖饥肠

鱼鲙毕竟是一道精美的菜品,并非天天都能吃到的。更多时候,杜甫的诗中所描绘的大都是一般的民间寻常饭食,远远算不上精美,招待他的故友也大都是和他一样身处困境的普通人。

754年寒冬,困居长安、生计艰难又身患疾病的杜甫情绪低落。某日,天青日朗,惠风和畅,他感到心情稍好,于是乘兴去拜访老友王倚。

王倚很热情地款待杜甫,感于老友盛情,杜写了《病后遇王倚饮,赠歌》以表答谢。

在这首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王倚的处境也很困窘,他招待老朋友的主食是用赊来的香粳米煮熟的米饭,配上洁白香脆的土酥饼,佐以翠绿酸爽的长安泡菜炒猪肉做下酒菜。这本是唐朝普通人家的一餐平常饭食。即便如此,囊中羞涩的王倚还只能以“赊账”的方式招待老友,可见他对杜甫的情谊之深,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平时若想置办这样一顿简朴的饭食也是很不易的。

某年,杜甫应友人之邀游历长安以西百余里的一个风景名胜渼陂,并即兴创作了四首诗以资纪念,其中一首专写美食。这首诗名叫《与鄠县源大少府宴渼陂》。诗中提到朋友请客吃的是“云子白” 糯米饭,还有以雅称“水精寒”形容的不知名水果。杜甫在席间吃到的美食肯定不止这两种,或许因这两种食物平时难得一见,是稀罕物,他才特意将之记录了下来。渼陂一聚,菜品丰盛,还有餐后水果,可见主人的地位不低,经济条件较好。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757年早春时节,穷困潦倒、饥肠辘辘的杜甫去拜访挚友苏端,好友也不宽绰,只能用“梨枣” 来招待他 。为此他赋诗一首,名《雨过苏端》,其中有两句颇有同病相怜之意:“也复可怜人,呼儿具梨枣” 。

759年春,杜甫由洛阳返华州,路经奉先县,顺道拜访了在此隐居的童年发小卫八处士 (所谓处士,指 未出仕的读书人),好友招呼他吃饭,也只有春韭菜和掺杂有黄粱糙米的饭食。杜甫在《赠卫八处士》诗中写道:“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虽然言中有美味,但毕竟太过简陋、寒素。两人是童年好友,情谊之深自不必说,但卫八处士只能简单招待他,可见他彼时亦处于困境中。唐朝虽被称为“盛唐” ,开放自信,人文鼎盛,经济发达,但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准却普遍很低。

杜甫论及美食的诗,几乎均作于他为求官困居长安或失陷于安史叛军攻占长安后的两个时间段里。大概因为职业没着落、贫病交加、日日食不果腹,加上他颇为怀念“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青年时代的潇洒生活,所以他才对食物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 。

如果真的只为口腹之欲,抑或果真美味,也便罢了,倘若饭菜普通,杯盘简陋,仍被他用如椽之笔描述的花团锦簇,引人神往,除了表达对主人盛情款待的答谢外,恐怕就只能用那句民间俗语来解释了——“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饿极了的人 “吃糠咽菜也甜如蜜”。

即便如此,这位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留下的这些诗作,也为后世了解和研究唐代的民间美食与风俗日常,打开了一扇宝贵的窗口。

【插图源自网络】

上一篇:安费诺官网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