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林
一、粘蝇纸是谁发明的
粘蝇纸的发明人并不是深谙学术理论的中外专家学者,而是一位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农民——刘德林。
二、粘蝇纸发明历史介绍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我国上海市奉贤县(现奉贤区)江海镇沈陆村有一位叫刘德林的普通村民。刘德林20出头,大概是年轻好动的缘故,与其他村民有所不同,他十分热衷于搞一些小发明。
这年夏天,刘德林在家吃西瓜,老是有苍蝇闻着气味过来绕着他上下飞,一不注意就会落在西瓜瓤上,而刚刚挥手赶走它,不一会儿就又不识好歹地飞回来了。面对这不请自来的“食客”,刘德林只好皱着眉一边吃一遍赶。恰好这时有朋友来串门,见到这一幕不禁调侃起了刘德林,说谁能没办法,你怎么能没办法,大不了想个法子把这苍蝇都灭了。刘德林没好气地白了朋友一眼,心里却嘀咕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就这样,在朋友的怂恿下,年轻气盛的刘德林对灭蝇这件事上了心。
当时市面上有一种粘蝇纸,可是捕蝇效果差强人意。刘德林对其感兴趣,便为此专门咨询了防疫专家。专家告诉他现在的粘蝇纸就是“姜太公钓鱼”,空有粘性但对灭蝇根本没什么作用,除非可以在上面添加一种能够吸引苍蝇的引诱剂,才能让苍蝇“自愿上钩”,但是国内目前并没有这种引诱剂。
这天,不死心的刘德林又到了上海市化工局咨询部查找资料,面对大量的专业书籍,这个小学文化的庄稼汉只好硬着头皮查阅起来。几天过去,一无所获的刘德林昏昏沉沉地出了化工局的大门。回家路上,刘德林的脑袋里不时地回响着那个咨询部员工刻薄的声音:你个大字不识几个的农民做什么发明梦,老老实实回家该干嘛干嘛!而回到家后,家人的数落又来了,让他本本分分做个农民,不要整天不务正业。
接连的失败让刘德林有些颓丧,同时也有些气愤:凭什么农民就不能有理想,凭什么农民就不能搞发明,发明难道还分对象是谁吗?
这时候农忙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在施肥、种庄稼,刘德林只好暂时收起心思忙起了农活。回到家的第二天,刘德林便顶着太阳去施肥了。当时,刘德林所在的村子普遍用浓度为17%的农用氨水当作物肥料。当刘德林浇下氨水后,烈日下的氨水迅速挥发,顿时一股浓烈的气味扑鼻而来,将无精打采的他熏得差点窒息。也就在这时,刘德林惊奇地看到一些苍蝇飞向了装氨水的桶。刘德林一拍脑袋,顿时恢复了精气神儿。
刘德林又去了上海市化工局,只是这次他有了目标,那就是找一种带有氨水味的化学物品。刘德林的去而复来让化工局咨询部的工作人员们很惊讶,同时也被他的劲头儿所感染了,主动帮其查阅起来,甚至协助他研究起了配方。经过300余次的实验,刘德林终于研制出了最佳配方,试用效果也非常好。而且经防疫专家测试,这款产品完全符合卫生标准,可以投放市场。
面对这个结果,刘德林并没有满足,而是在之后根据苍蝇的生活习性对这款新型粘蝇纸又做了改进,又制成了一种“胶卷式粘蝇纸”,大大增强了灭蝇力度。1987年2月10日,国家专利局为刘德林颁发了专利证书,同年7月22日,刘德林的卷装粘蝇纸还被授予了“奉贤县首项非职务发明专利权”。
说来有趣,这位不安分的农民此后似乎跟“四害”杠上了。以后的日子里,他又开始了灭鼠的工程,而且他所改进的89-II型鼠夹,又一次获得了国家专利,并得到了国家卫生部、农业部、军事科学院等部门的一致认可。更可喜的是,这款鼠夹还被出口到了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地,为我国创汇7万多美元。现在,刘德林成了中华预防医学会委员以及中国南方、北方灭鼠协作组委员,并仍然在除“四害”的路上奋斗着。
上一篇:衬衫领型分类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