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鞋批发网 > 知识库 >

作家林清玄去世

来源:运动鞋批发网时间:2024-05-24 04:52:06编辑:运动君

林清玄人物介绍

林清玄林清玄(LinQingxuan,1953年2月26日—2019年1月23日),中国台湾当代作家、散文家,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1953年2月26日,出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县。1967年起,住在台南,并在瀛海中学就读。1970年,在报纸上发表《行游札记十帖》。1972年,考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1981年,出版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1986年,散文集《紫色菩提》在中国大陆出版。1990年,散文集《红尘菩提》在中国大陆出版。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国大陆出版。2014年,散文集《清欢玄想》在中国大陆出版。2016年,散文集《心有欢喜过生活》在中国大陆出版。2019年1月23日,因病在台湾去世。中文名:林清玄外文名:LinQingxuan别名: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均为笔名)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出生日期:1953年2月26日逝世日期:2019年1月23日职业:作家、散文家毕业院校:世新大学信仰:佛教主要成就:1979年《中国时报》文学奖1985年国家文艺奖代表作品:《菩提十书》《清净之莲》《桃花心木》《生命的化妆》《身心安顿》性别:男人物经历1953年2月26日,出生于中国台湾高雄县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八岁时,立志要成为作家,也自此养成了一生读书的习惯。1967年起,住在台南,并在傍海的瀛海中学就读,一边求学一边写作,以投稿赚取生活费,坚持每天写一千字。1970年,正式在报纸上发表《行游札记十帖》,引起关注,确立了当作家的志向。1971年,高中毕业。1972年,考入世界新闻专科学校(现世新大学)电影系,到台北学习,受教于宋存寿、丁善玺、陈耀圻等导演,创办《电影学报》并任社长,创办《奔流》杂志任总编辑,创办《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1973年,出版了第一本书《阳园已唱千千遍》。1974年,出版第二本书《莲花开落》。1975年,出版散文集《稚鸟啼》。1976年,大学毕业。1976—1978年,服兵役两年。1978年,选择到《中国时报》(海外版)任记者、主任、撰述、主笔、总编。1978年,离开报社后,进入台湾中华电视台任企划部主管,主持电视台《生活笔记》节目,并主持中国广播公司的带状节目《林清玄时间》。1979年,获得《中国时报》文学奖。1981年,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中国台湾出版。1985年,因厌倦了传播界的工作而辞职,去大溪山上闭关,打算写一些对佛经的真实体会的东西;同年,获得国家文艺奖。1988年,下山,开始写作“菩提系列”和“现代佛典系列”,并四处演讲。1990年,出版散文集《红尘菩提》。1995—1996年,再次闭关,准备有声书系列的出版。1998年,推出有声书《打开心内的门窗》。1999年,散文集《温一壶月光下酒》在中国大陆出版。2000年,推出有声书《走向光明的所在》,再度热销。2008年,散文集《平常茶非常道》在中国大陆出版。2014年,散文集《清欢玄想》在中国大陆出版。2016年,散文集《心有欢喜过生活》在中国大陆出版。2019年1月23日,因病在台湾去世。个人生活1979年,林清玄与陈彩鸾结婚,后离婚。1997年,林清玄和方淳珍结婚。主要作品(:)创作特点主题思想佛教思想林清玄以佛家的眼光审视世俗社会,思考现实人生,因而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佛学智慧。他的佛学智慧不完全等同于佛教哲学,它是林清玄对佛教哲学的通俗化阐释,是自己对佛教哲学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他往往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自己切身的生命体验去感悟佛法,从人情练达中体会佛教义理,从人格完善中体验佛学意蕴,将佛学智慧与人文理想巧妙结合,从而表现出强烈的入世情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把学佛与认识人生相联系,这明显融进了儒家的“心性”理论。。人文思想林清玄借对“佛性”的探讨针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人性”进行探讨,具有鲜明的人文色彩。这种人文色彩主要体现为儒家的人格修养理论,林清玄是从“人格”的角度探讨“人性”,他希望借助“佛性”来重建理想“人格”,恢复传统文化中久违了的“人性”,以此达到净化人间、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在创作中,林清玄的佛理散文以佛学作底蕴,融合了儒家的人格修养理论,将佛学智慧与人文精妙结合,达到了佛学理念与人文理想的和谐统一。生命哲学林清玄是一位有着强烈生命意识的作家,他的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护生”观念中。“护生”不仅仅是保护生命,它更是对生命的珍惜、对大自然的敬畏。林清玄还由此进一步发展到关注生命的意义,思考人生的价值。他以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关注世间所有众生,卫护他们的生命,救拔他们的苦难。林清玄的这种生命体验不是纯理论性的,而是有着切身感受的,在他的作品中,从他满带劝谕性的人生体验中能深切地感受到林清玄的生命意识,支配着这种情感的就是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人生哲学林清玄反对那种关于前世、来世的消极悲观的人生哲学,强调今生的意义,强调现世的价值。这就是禅宗“活在当下”的人生哲学,这种人生哲学实际上是以超然的心态对待世俗生活,努力从当下的日常生活中进行体悟,明心见性。林清玄充分把握住了禅宗“活在当下”的人生哲学,并对它进行了创造性发挥。实际上,林清玄从这种人生哲学中更看到了一种直面现实的勇气,这对那些遭遇挫折的人具有极大的鼓舞力。林清玄总是以此来鼓励那些处在人生低潮中的人们,希望他们从过去的阴影中走出来,放眼未来,走好眼前的每一步。反思都市文明林清玄总是以“乡下人”的眼光来审视都市文明,从“人性”的角度对都市文明展开反思。从都市文明中,他看到的是人性的堕落和人情的淡薄,批判的是都市人的追名逐利和骄奢淫欲,思考的是都市人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追求。都市文明让他失望,他于是将目光投向故乡,通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来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这样,他的文学世界就和沈从文一样,形成了都市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二元对立。他的作品经常在这种二元架构中对人生和社会进行反思,从而显示出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林清玄站在民族的高度来审视都市文明,对民族的发展表现出深深的忧虑。艺术手法立意手法林清玄的散文立意往往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正如他曾说过文章要“向内探索,向外追寻”。他的散文创作通常起源于平常之物,在优化文字语言的同时,意蕴也会得到系统性展现,透露出生命的玄机,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怦然心动的感受。例如,在《黄昏菩提》一文中,“从有蚂蚁窝的菩提树荫走到阳光浪漫的黄昏,我深深地震动了,觉得在乡村生活的人是生命的自然,而在都市里生活的人更需要一些古典的心情、温柔的心情,一些经过污染还能沉静的智慧”,展现了作者由菩提联想到生命及心情的智慧。立意也从一个场景而幻化到另一个场景,使散文中有了十分玄妙的哲理体现。语言艺术林清玄散文的语言清新隽永,语言形式灵活,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具有非常浓厚的意境特点。例如,在《家家有明月清风》中,其对人生幸福的来源进行了描述,“人生的幸福来自于自我心扉的突然洞开是由于心中有一座有情的宝殿”,这段文字描述运用了比喻和想象的艺术形式,使幸福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充分展现。又如,在《姑婆叶的繁华》中,他认为意境并不是特别存在的内容,且生命中的繁华也没有特定的意义,是指人们带着心情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秘密,其所描述的内容为“境界不是在什么特别的地方都来自化平常为神奇之这种繁华吧”,通过这种典雅性的艺术描写,传达文章蕴含的心境、意境,充分展现散文的语言特点。此外,林清玄的散文语言还以清新幽默的禅语助长。一般来说,幽默性的语言形式只有在活泼的环境下,才可以展现语言的风趣特点,而在林清玄笔下,语言在慢条斯理的述说中尽显风趣幽默,还带有禅语淡雅清香的特点。例如,《煮雪》有这样一段描述“传说在北极的人因为天寒地冻,一开口说话就结成冰雪这其中还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情趣。”从中可以充分感受到林清玄的语言就像清新的风,充满了感性和厚度,使作品的语言含蓄有力。通过这些灵动的文字和洞悉觉察的体悟,使作者的人生历程得到极值化体现,使文章语言达到了温馨、善美的效果。人物形象因为林清玄要在散文体现出一种宗教情怀中的道德观念,展现出佛学慈悲仁爱、普度众生的特点,散发出浓浓的平民情怀及平等意识,所以,他在散文中多描绘社会底层人物,如小职员、流浪者等。如《有风格的小偷》就讲述了林清玄无心写了一篇关于一个小偷被警察抓到以后,述说偷东西手法和风格的评论性报道,竟使一个小偷在二十年后走向了光明的故事;《天下第一》通过一个年轻人学艺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调和身心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事事逞强,不服输,与人争高低。获奖记录(:)人物评价林清玄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把自己的宗教体会和文学相融合,他结合自己的生活用优美的语言谈论佛教精神,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和佛教的亲密关系,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佛教美学。(中国台湾作家张晓风评)(林清玄)文如流水,语似冬阳。(国际佛光会世界总会会长释星云评)


林清玄简介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 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 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 *** 》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 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 1973年开始散文创作。 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 *** 》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 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了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等。 他的散文集一年中重印超过20次。 17岁开始发表作品,20岁出版第一本书《莲花开落》,之后一发不可收拾,走上了文学之路。 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1973年开始)。 1979年起连续7次获台湾《 *** 》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 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等,直到他不再参赛为止,被誉为得奖专业户。 他连续十年被评为台湾十大畅销书作家,从小学三年级就想成为一名作家的林清玄在17岁时即开始发表作品,到30岁时,他的作品囊括了当时台湾的所有文学大奖。 在25年的创作生涯中出版作品逾百部,其中,《身心安顿》、《烦恼平息》在台湾创下150版的热卖记录,《打开心灵的门窗》一书创下高达5亿元台币的热卖记录。 尤其是80年代后期,每年平均出版两三本以上新书。 门类涉及散文、报告文学、文化评论、小说、散文诗等。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著林崇汉画了一阵子。 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 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7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8岁,获得了全国儿童绘画赛优选,10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 民国61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 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 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这些年,林清玄写报导写得多,写散文反倒写得少了,不过,他并不觉得可惜,虽然他自己也了解,报导到底只是报导,不会成为文学的重镇,甚且有一天它会式微。 不过,林清玄自觉还年轻,这段时日,就利用报导来磨练自己的事,创作的事,稍候也不迟。 林清玄也自认,目前仍然还未到定下1个风格,1个走向的时候,他还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样的路,去写多样的文章。 而且他还会去角逐其他以篇对篇,或似一堆对一堆的奖目。 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1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永远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林清玄的散文创作大体上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是在70年代他初登文坛的78年间,散文集有《莲花开落》、《冷月钟笛》等;第2个阶段是他从1980年结集《温一壶月光下酒》起,相继出版了《白雪少年》、《鸳鸯香炉》、《迷路的云》、《金色印象》、《玫瑰海洋》等;80年代后期迄今,是林清玄散文写作最辛苦和最多产量的第3阶段,在这个阶段里他以10本“菩提系列”震撼了文学界内外。


林清玄走了

贺变丽  焦点解决中级十期  洛阳嵩县  坚持分享第228天  2019--1--25

        据台湾《自由时报》报道,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于1月22日过世,终年65岁。


        看到这则消息,我还是很惊异的,林清玄的文章我在《读者》中读过,他的散文给人一种唯美、至真至纯的感觉,又充满一种超脱世俗的哲理。他的散文,朴素自然、温润细腻、清新浪漫,不特别铺设辞藻,也不设故意的修辞,但是却有使人宁静下来的巨大力量。读其文字,犹如一泓清泉潺潺流过心田,伴随着花鸟鱼虫对生命和诗意的礼赞,伴随着檀香和禅音,伴随着朴实却厚重的人生智慧,在我们被膨胀的世俗利益占满的内心开出一丛清净之莲。

        林清玄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是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以及学者。一生写作颇多,甚至被誉为台湾最高产作家。

        此外,林清玄还是“中国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30岁前得遍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实际上,林清玄的一生,本身就是一本小说。

        林清玄14岁之前都在农村生活,他的祖先为福建人,来到台湾台南旗山定居后世代务农,到林清玄已经是第11代。

        林清玄的家境极为贫苦。据林清玄所述,他家里共有18个兄弟姐妹,他排行第12,如果生活在金庸的武侠小说里,他可以称为林十二少。平常吃饭,每个孩子只添三分之一碗饭,并且只盛一次,小孩拿到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吐口唾液进去,否则就被别人拿走了。

        穷乡僻壤教育条件自然也不好。林清玄记得初中学校开始教英文,“匆促上阵”的英文老师教一个单词“today”,老师说这个很难记,你们写两个字就很好记,叫“土堆”,那么yestoday,“也是土堆”,那么明天tomorrow就是“土马路”。后来学校来了一个美国人,林清玄上厕所,发现所有的英文老师都躲在那里。

        虽然在乡下长大,林清玄却异常热爱文字,每读一本书,都感觉珍贵异常,很用心地看。小学三年级以后,他每天都要抱着一本书才睡得着;每天一定要读到一段好文章,才肯睡觉。渐渐地,他立下了一个志向:长大要当作家。

        就因为想当作家,林清玄还被父亲甩过巴掌。父亲问他长大要干什么,林清玄说要当作家,父亲问作家是干嘛的?林清玄说,作家就是坐下来写字寄出去,人家就把钱寄给你,父亲很生气当场给他一巴掌,骂道:“这个世界上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如果有这么好的事情,我就先去做了,不会轮到你。”

        但这一巴掌,更坚定了林清玄作家梦。14岁时,林清玄离开家乡到外地求学,并于几年后顺利考取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前一年,林清玄接到3份台湾著名报社的聘书,他选择了最年轻的《中国时报》。林清玄在报社干了10年,从普通记者做到新闻主管。

        他在新闻界有个绰号叫“林大侠”,由于写字飞快,报社凌晨两点钟截稿,半夜1点发生的新闻肯定是林清玄去,因为他每小时可以写4000字,有夸张的说法称,他是华人作家写作第二快,第一是香港作家倪匡,每小时6000字。

        林清玄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幸福的开关》,幸福的开关,并不是拥有多少财富,幸福的开关是你打开心里通往幸福的状态。一旦打开,即使非常微小的事情,都能让你感到幸福。




林清玄留给父母最好的文字:好的教育不争第一,贵在培养4种能力

        你或许对他的故事不熟悉,但你一定读过他的文字:愿你,归来仍是少年。

        林清玄曾说:“回到最单纯的初心,在最空的地方安坐,让世界的吵闹去喧嚣它们自己吧。”只有不忘教育初心,才能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生命、体会爱。

                考7-17名的孩子最有出息!

        我小时候读书差,考试都考红字,就是考不到60分。有一年考试,我好不容易超过60分,很高兴地拿回家给爸爸看。我爸爸正吃饭,他放下碗哈哈大笑。哥哥姐姐很奇怪,考这么烂还笑。

        爸爸说:“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找一个接班人,现在终于找到了。”我一听,坏了!爸爸是农夫,向上三代都是农夫,我不要做农夫,所以后来就用功努力读书。

        我发现很多家长很在意成绩,都想让孩子考第一名。其实,现在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而且孩子压力小,生活更轻松,创意最好。

        如果你的孩子是第一名,就让他别那么努力,轻松拿到第7名到17名就可以了;如果你的孩子是后几名,那就让他努力进到前17名里面吧。为什么提到第17名呢?那是我自己成功的秘密——小时候我们那班只有17个人。

                  孩子需要大人的保证

        我上高中时,有位老师邀我去家里吃晚餐,吃的是饺子,我很开心。等到饺子端到桌上,我眼泪都掉下来了。老师说的话更让我感动,他说:“我教书50年,我用我的生命和你保证,你将来一定会成功。”

        哇!我更感动了,眼泪掉在饺子上。从来没人了解我,用生命向我保证。但过了两个星期,我的希望破灭了,因为全班每个同学都去过他家里吃饺子。他对每个同学都用生命保证过。

            考大学的成绩也不代表什么

        考大学了,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也没考上,第三年终于考上了。大学录取分数是361,我考361.5,回到家我用红纸写上“恭祝林清玄金榜题名”贴在大门上。

        上了大学,我琢磨起谁是考361分的幸运儿。一番调查后,我发现是张毅。后来他成为“琉璃工房”公司的老板,世界五百强企业。

        所以说,可能小孩成绩不是很杰出,不是那么好,但是不要放弃,因为世界上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就像种植物一样,山坡地种竹笋、香蕉,沙地种西瓜和哈密瓜,烂泥巴里种芋头,不同植物适合不同土地,不是只有一个样子的。

        这个世界的悲哀就是把所有不一样的小孩集合在一个校园里,希望教育成一样的样子,这是个大问题。

        好孩子就是,被唤醒了内心的种子

        要根据孩子的特点来教育孩子,就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好孩子是已唤醒内心种子的孩子,他们认识到了自我;坏孩子还没有唤醒种子,没认识到自我,还浑浑噩噩地活着。

        我算是唤醒了内心种子的人,从小学三年级就立志做作家,小学开始每天写500字,中学写1000字,高中写2000字,大学写3000字,我一直坚持下来,现在已经出了131本书。

          孩子生命中,应该掌握的4种能力

        生命中有很多重要的东西,除了学习,孩子更应该掌握这几方面的能力:面对挫折的能力。除了读书,劳动也能锻炼这个能力。

        ➊ 爱的能力。我学生做过个实验,回家抱自己爱的人,100斤都抱得起来还转一圈,抱100斤石头肯定不行。用饱满的爱面对亲人、朋友,才能更好面对人生。

        ➋ 认识生命多元价值的能力。台湾有个学生,父亲是种凤梨的农民,因为要鉴定凤梨的甜分,每个凤梨敲3下,几年下来,父亲敲凤梨的手指肿得很粗大。学生很心疼父亲,就发明了一个可以敲三下鉴定凤梨甜度的机器,后来得了英国发明奖的金奖。孩子不一定要成绩好,要看他对生命的理解。

        ➌ 拓展视野的能力。现在很多孩子去国外念书,家长说是为了培养孩子世界观。这是好想法。认识到世界的广大,才能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才能弱化自己的痛苦,才能包容世界。

        ➍ 表达自己情感和思想的能力。孩子学习了解自己,之后还要学会表达,特别是内向封闭的孩子。有个男孩喜欢一个女生,想约她,结果靠近女生就紧张,脸通红地吓跑了。

        我经常教大家一个“林清玄五字大明咒”:“大家都是人”。不敢追女生的男孩可以默念“我们都是人”,看见位高权重的人不敢说话也念“我们都是人”。这样克服内心紧张,我们才不惧于表达自己。

        我大儿子上大学的时候,我送了他一个锦囊,里面四句话:大其愿,坚其志,虚其心,柔其气。一个成功的人只要有大的愿望理想、坚强的意志、谦逊的态度和温柔的气质就行了。

          林清玄曾在《开讲啦》分享自己的经历:人生不怕转弯,你的环境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你的过程也不能决定你的未来,你心的向往才决定了你的未来。

          愿我们和孩子,心之所向,归来仍是少年。




今天扫完今天的落叶,

明天的树叶不会在今天掉下来,


不要为明天烦恼,


要努力地活在今天这一刻。


—— 林清玄




你是你,已不是最初的你!


你是你,也不是昨天的你!


每天的睡去,是旅程的一个终站。


每天的醒来,是旅程的一个起点。


——林清玄《心美,一切皆美》




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


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


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握象牙球,


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


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


——林清玄


一代散文大家林清玄:看尽最美清欢,品尝人生咸淡

文/曦蝶蓝瑾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很多高尚的人说话。做

人,一般都是入世容易,出世难。入世内心

便会存有功名利禄,计较得失,荣辱兴衰。

一生在红尘人间里浮浮沉沉。

而出世,便是跳脱这些得失成败,既有一种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

逸致,又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

淡然处之,散文大师林清玄便是后者。









他在《人生最美是清欢》里说:

在复杂的世界里,做一个简单的人,以清静

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不浮不躁,不

慌不忙,淡定从容地过好这一生。

清欢是生命的减法,在我们舍弃了世俗的追

逐和欲望的捆绑,回到最单纯的欢喜,是生

命里最有滋味的情境。

读他的散文从中追寻和获得的便是内心深处的宁静与坦然。

活在当下的大多数人们,为生活的柴米油盐

计较,为职场的得失成败忧心,为家庭生活

的零碎细节压抑,来自内心的焦虑与浮躁,

最后变成一点一点吞噬你最初洁净如莲的灵魂。

何不做个心有猛虎,而细嗅蔷薇的人,试着

让梦想与灵魂共舞,收获那一片内心的宁静与光芒。

以下分享林清玄散文精彩片段,





他的《生命的化妆》里说:

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

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

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象上下功夫

,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我一直很喜欢他的《咸也好,淡也好》这本书里,枯叶蝶最后的归宿,这篇文章。

我记得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谁不是站立在某一个界限上呢?很少有

人是全然的,从左边看也许是枯叶的,从右

边看却是蝴蝶;从飞翔看是一只蝴蝶的,落

地时却是枯叶。


在飞舞与飘落之间,在绚丽与平淡之间,在

跃动与平静之间,大部分人为了保命,压

抑、隐藏、包覆、遮掩了内在美丽的蝴蝶,

拟态成为一片枯叶。



惊艳他对枯叶蝶的认识的透彻,当我们进入

社会以后,每个人都是那只拟似的枯叶,为

了生活,隐藏最真实的自我,把自己看似光

鲜艳丽的一面留给别人看,在乎世人的眼光

与评价,反而活的不真实,不够洒脱自在。

五月天的倔强里唱道:最美的愿望,一定最疯

狂,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正如清玄所说:如果内心的蝴蝶从未苏醒,枯

叶蝶的一生,也不过是一片无言的枯叶!


愿我们永远勇敢去飞,永远热泪盈眶,这才

是生命怒放的蝴蝶之舞!


散文 | 《人生最美是清欢》林清玄

爱的开始是一个眼色,爱的最后是无尽的苍穹。我们走过了许多春夏秋冬、我们走过了许多冷暖炎凉。仍然能保持单纯的初心,⼀直向往生命的美好。在生命的最深处,我永远深信:人⽣最美的境界是清欢!


清欢是⼀种生活姿态, 是一种寻找自我的方式,是一种⾄高的⼈生境界。它并非来自别处,而是来自我们对平静、疏淡、简朴生活的追求和热爱。

当一个人可以品味山野菜的清香胜过了山珍海味, 或者⼀个人在路边的石头里 看出了比钻石更引人的滋味,或者⼀个人听林间鸟鸣的声⾳音感受到比提笼遛鸟更感动,或者甚至于体会了静静品⼀壶乌龙茶比起在喧闹的晚宴中更能清洗心灵……这些就是“清欢”。我常想,在茫茫的大千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应该保有一个⾃己的小千世界,这小千世界是可以思考、神游、欢娱、忧伤, 甚⾄至忏悔的地方,应该完全不受到干扰,如此,作为独立的人才有意义。

如晦、鸡鸣不已之际, 我们可以用清明的心灵来观照;当举世狂欢、众乐成城之时,我们能够超然地自省;当在外界受到挫折时, 回到这个心灵的城堡,我们就可以在里面得到安慰,等心灵的伤口复原,然后做⼀次比以前更好的出发。我们要轻的走路、⽤心的过活;我们要温和的呼吸、柔软的关怀;我们要深刻的思想、⼴大的慈悲:我们要爱惜一株青草、践地唯恐地痛。这些,都是修行。

每一缕阳光都有欢乐, 每一个角落都有禅悦。当我看见了世界的转动,抬起头来,看⼀朵精美纯白的云朵,以一伸温和优雅的姿势缓缓飘过,这时我知道了, 能够以清欢的心生活着,真是世间幸福的事。

我的写作,不只是在告诉人关于这人间的美丽,而是在唤起一些沉睡着的美丽的心。如果你要享受清欢, 唯一的方法是守住自己⼩小的天地,洗涤⾃己的心灵, 放下执念,不浮不躁,不慌不忙,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淡定从容地过好每一天。


林清玄病逝,在他的作品中,哪些对你有启发?

林清玄是一个经常听到的作家,读他的作品不多,不过,一提到他,就会想起那篇散文《和时间赛跑》,在脑海里呈现的画面是:在晴天的黄昏时分,一个系红领巾的男孩,面对徐徐下降的太阳奔跑,追赶着太阳。但是现在,那个和时间赛跑的男孩,再也跑不动了。在初读《和时间赛跑》的时候,年纪还小,对于里面的内容,理解的不多,只知道一个失去祖母的勇敢的小男孩,在放学时,和太阳比赛跑步,要比它先回到家。孩童时代的小男孩,还不能理解什么是死,而他的父亲却通过不一样的方式来说祖母去世了(再也回不来了),犹如时间一般,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文章的主旨是和时间赛跑,其实就是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光阴。对于一个才三年级的小男孩就已经知道了“和时间赛跑”的重要性,而在那个年纪的我们,一般只知道天真地玩。有时想起这篇赛文,都在感慨自己一直都在浪费时间,而不是和时间赛跑。非常地认同文章的最后一句,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跑赢时间,它一直都在我们的前面,但是可以在和时间赛跑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获得更好的东西。走路快一点,做事情加快点速度等,虽然不能让我们的一天比24小时多,但是我们可以做到更多的事情。不能从速度上和时间一较高低,但可以从质量上超过它。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让我们一起做一个和时间赛跑者,充实我们的每一天。

台湾作家林清玄老婆

林清玄,“当代散文八大家”之一。曾几何时,他的《打开心内的窗》、刘墉《萤窗小语》、席慕容的《无怨的青春》等,成为一代人的“床头书”,不读难睡。林清玄更是成为许多年轻人的“心灵导师”。但数年前的一场婚变,却使林清玄在众人心目中的“光辉形象”顿时坍塌,有读者甚至当众焚书,林清玄也因此从大众视线中“淡出”。前晚,久违了的林清玄悄然抵蓉,前来出席今日将在四川国际标榜艺术学校举办的题为“美丽人生”的演讲,在他的住处,他向记者独家披露了这些年来其鲜为人知的许多故事。

“痛苦的婚姻里人如行尸走肉”

(曾有人评价林清玄说,“如果不是那场婚变,林清玄几乎就是个完人。”“那场婚变”指的是当年林清玄与结发妻子离婚,然后娶了一位年轻貌美的新太太。此事当时在台湾引起轩然大波,台湾的妇女团体甚至在大街上当众焚烧林清玄的书,以示抗议。很多人指责林清玄虚伪,甚至有读者感到自己受了愚弄。)

华西都市报:您的爱情观是什么样子?

林清玄:一个人无论男女,在他20岁的时候,他的成熟只在生理。在这个年龄段与他匹配的另一半,以全世界的人口计算,至少有30亿的人可以合格;人到30岁的时候,情感与心理也成熟了,他这时候的婚姻选择犯错率就会降低很多;而到了40岁,真正在灵性与价值观上匹配的那一半,可遇而不可求。

华西都市报:当时你这场婚变震动很大,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写的文字这么富有感情,却做出这样无情的事?

林清玄:有两位和尚赶路过河,看到河边有一位女子想过河又不敢下水,大和尚就抱起女子趟过河,然后将女子放下。两位和尚又赶了十几里路,小和尚实在忍不住,就问师兄:“我们是出家人戒女色,可是你刚才为什么要抱女子过河呢?”大和尚听后淡淡地说:“过完河我已经将女子放下了,难道你还没有放下吗?”(微笑)过了这么多年的事情,大家还没有放下吗?很多像我这样年纪的人,有所成就,在情感方面都无法如实地看到自己的内在世界。我是一个比较入世的人,我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情感转变。当时看到别人激烈的反对我很错愕,你管别人的情感世界干什么?我对这个事情的看法很洒脱,别人怎么说无所谓,在痛苦的婚姻里人犹如行尸走肉,那还不如走出来。我现在坚持认为,如果一生有一件事可以用幸运这个词,那就是遇到了现在的太太。

“现在太太是我当年的听众”

华西都市报:您和现在的太太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林清玄:她叫方纯珍,是我演讲时的听众,认识时她还是学生。一天,我演讲完趴在桌上闭目小憩,一个轻柔的声音在耳边叫我,我抬起头一看,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文文静静地站在我面前。她一身纯白的打扮,白衣、白裤、白球鞋,她邀请我到她们学校去演讲,我邀请她和我儿子一起去放风筝,从此开始相识。后来我们渐渐成了无话不谈的笔友,讨论人生观,分享彼此的快乐,分担彼此的痛苦。从此后,我出了新书,会在第一时间寄给她。日积月累,两个人在彼此心中的分量越来越重了,我们惊讶地发现,虽然年龄相差十几岁,但在思想上竟然如此的投契,渐渐地,我们在彼此心中的地位竟是无人可以取代了,情感的火焰一触即发,就是这样的。其实这个事情之后,我专门出了一本书《生命中的龙旋风》,将整件事情前后交待了一遍。

华西都市报:当时很多读者通过这个事情认为您很虚伪,表示从此不再看您的书,对此您有什么感想?

林清玄:我的书依然在畅销啊。对于这件事情我有两点需要向读者澄清:第一,我与前妻离婚,给她一套约2000万台币的房子,并一次性付给她500万台币,现在每月给她6万台币。第二,读者应该关注作家的作品,而不是去关注他的隐私。再说婚姻如同鞋子,是否合适,只有自己的脚知道。对于流言,我并不在乎。写书会友尽享天伦

(内地读者中,很多人都看过林清玄的书,但很少有人知道林清玄的生存状态,就好像不知道他长样一样。特别是近年来,内地市场很少看到林清玄的新作,许多读者都在追问:他现在做着什么?过得怎样?是不是已经封笔安享?)

华西都市报:在内地很久没有看到您的新书,好多人都以为你已经封笔。

林清玄:我说过,我现在还是平均每两三个月出一本书,只是这些书都没有在内地出版。不过最近会有几本新书即将在内地出版。封笔?我还没有想过。

华西都市报:您现在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

林清玄:平时我每天起床后都要去爬山,我家就在阳明山脚下,回家后写作一上午,下午喝茶、到处走走会朋友,或者与妻儿一起,洗温泉、泡中药浴,尽情地放松着身心,享受着天伦之乐。除此之外,我会到处走走,到大学进行演讲。

华西都市报:听说您在内地捐建了不少希望小学。

林清玄:还不是很多,在黄土高原的延川县有一所,贵州遵义有一所,西安有一所。我现在的想法是把我在内地出版的版税用来盖希望小学,这次到四川我也会考察有没有合适的地方。其实在台湾我有一个基金会,用我在台湾的版税,主要为学校盖图书馆。


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一生的成就有哪些?

在当今社会有很多的作家一直在不断地写作,作家其实是一个比较神圣的职业,想要成为一个作家也是非常有难度的,需要自己对于这个世界有着一个不同的感悟,也需要有着超于常人的观察力和特别强的表述能力,想要成为一名作家就首先要读万卷书,这样自己的肚子里面才能够有墨水,才能够写出和其他人不同的作品来。林清玄是台湾的知名作家,他这一生的成就还是非常多的,获得过很多的奖项,他主要的写作还是在散文方面,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家。深入人心一个优秀的作家并不是说他的知名度有多广,而是说他的作品能不能够做到深入人心的程度,很显然,林清玄他做到了。林清玄是台湾一个作家,他的身份有很多,除了是一个作家之外,他还是一个散文家,是一个诗人,是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学者,他的很多文章都曾经成为了小学语文课本当中的教材,对于小学生的文学启蒙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志在写作林清玄似乎就像是一个天生的作家一样,他在小的时候就有着特别强烈的写作的欲望和志向。他在17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报纸上发布自己的作品了,这也是他的文学生涯开始的地方。在13年间,他一直在不停地写作,用自己的笔写下自己对于这个世界,这个社会的认知和感悟,他当时获得了非常多的奖项,几乎已经获得了台湾所有的文学奖项。这些奖杯和证书应该就是对他最好的赞誉。高产作家林清玄还是一个非常高产的作家,他在13年间出版了差不多100部的作品,而且销量都非常的好。他每天都在写作,而且他写作的题材也非常的广泛,并不仅仅把自己局限于散文这个方面,他在诗歌方面也有着自己的探索。林清玄的一些作品也在内地有着非常高的销售量,而且他还凭借着自己的一己之力带动了佛教文学在全国的发展,作为一名作家,他是非常成功的。

林清玄是怎样的人

对林清玄来说,走上写作之路,其实并非最初的愿望,最早,林清玄一直想当画家,甚至还跟著林崇汉画了一阵子。不过,走上写作的路,倒一丝也不后悔,写作要自由的多,更能清晰地描绘出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及所见、所思、所感。所以,林清玄自觉会一直写下去,或许依然在文学素描的散文上下功夫,或许就著手去写一些比较大部头的有关人性,有关历史,有关哲理的书,或许改变途径去写小说,不管未来会写什么,写作总是一条不能斩断的路,林清玄会一步步往下走去。

七岁开始背诵唐诗宋词,八岁,获得了全国儿童绘画赛优选,十岁就开始读小说,林清玄记得小时最喜欢的是《西游记》。

民国六十一年,考取世界新专电影技术科,在学时非常活跃,开始认真写稿,而绘事则暂时抛开了。在世新的时候,创办过「电影学报」,担任「奔流杂志」编辑,在「新闻人」周报任总主笔。这段时候,在文坛渐露头角,开始受到了瞩目。

这些年,林清玄写报导写得多,写散文反倒写得少了,不过,他并不觉得可惜,虽然他自己也了解,报导到底只是报导,不会成为文学的重镇,甚且有一天它会式微。不过,林清玄自觉还年轻,这段时日,就利用报导来磨练自己的事,创作的事,稍候也不迟。

林清玄也自认,目前仍然还未到定下一个风格,一个走向的时候,他还是要去做多方的揣摩,去走多样的路,去写多样的文章。而且他还会去角逐其他以篇对篇,或似一堆对一堆的奖目。因为,他一直是永恒的新人,一个新人永远都需要去竞逐,永远都需要接受新的肯定。
林清玄最近在大陆出版了新书《在云上》和前不久出版的《清音五弦》等,饱含着他对佛教,人生的感悟,非常值得去玩味!
这个可以吧````


林清玄写过什么小说

  林清玄写过的小说有:《在云上》、《淡品人生》、《林泉》、《清音无弦》等。

  林清玄,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一九五三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毕业于中国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的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等。作品有报告文学、文艺评论、剧本等,最有成就的是散文创作。一九七九年起连续七次获台湾《中国时报》文学奖、散文优秀奖和报导文学优等奖、台湾报纸副刊专栏金鼎奖等。30岁前得遍了台湾所有文学大奖: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时报文学奖、中华文学奖、中央时报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作协文学奖等。


上一篇:比基尼登山客坠亡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推荐

热门头条